於鳳霞:新基建需要處理好四大關係

於鳳霞:新基建需要處理好四大關係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基建”。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遭遇疫情衝擊和麵臨轉型升級挑戰的大背景下,新基建被寄予厚望。新基建既是基礎設施,又代表著新的業態,在發展中必須注重處理好以下幾大關係。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關係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和各地區經濟社會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新基建則是數字經濟時代不可或缺的、建立在新興技術基礎之上的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基建的技術含量更高,具有強大的融合能力和超越時空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將兩者割裂開來,也不意味著新基建對傳統基建的完全替代。沒有發達通暢的交通體系,數字經濟、智慧城市都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與傳統基建深度融合,可以充分發揮現代技術優勢,打造智能化數字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和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因此,不僅包括以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還包括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短期應對疫情衝擊與長期高質量發展的關係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原本就面臨下行壓力的經濟形勢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在消費和出口均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隨著疫情向好,如何儘快復工復產,把被壓制的需求和經濟活力釋放出來,成為當務之急,新基建短期內對擴大需求、穩定增長和就業的作用更加突出。這也是許多省市近期陸續推出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還應看到,就目前來看,新基建的投資體量總體還是有限,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對傳統基礎設施效率的提升作用,還需要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可能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對新基建的佈局,必須立足長遠,聚焦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從如何構建新的產業生態、推動消費升級、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政策設計和規劃。就全球科技應用發展態勢看,發力新基建是提升我國數字經濟時代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的關係

無論新基建還是傳統基建,都具有基礎性、公共性和通用性等特徵,也就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領、統籌規劃和佈局等。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技術與經濟發展最新態勢,提前研判、提早謀劃,加強新基建的頂層設計和部署協調。但另一方面,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技術創新性更強、發展變化快,還面臨更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必須與市場需求相耦合中創造價值。近些年,在市場機制的推動下,我國在新技術新產業發展許多領域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這種情況下,新基建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鼓勵不同主體運用市場機制開展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力、敏銳把握市場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政府重點是提供更好政務服務和制度保障,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和監管方式,既注重發揮多方面合力,又嚴控風險,從而獲得長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方政府容易出現投資衝動的背景下,需要謹防不考慮實際需求和客觀環境條件的一哄而上,造成新的產能過剩。

鼓勵創新和規範發展的關係

傳統基建的功能屬性相對獨立,具有各自的專屬功能,邊界比較清晰。新基建涉及的許多創新技術既有自身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互補和融合集成,從而形成新的新基建體系。因此,以工業互聯網、5G、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新基建,既是基礎設施,又是新興產業,其發展還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如很多數據中心、雲計算都需要取得牌照許可,5G、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許多垂直行業應用(如無人機、無人駕駛、AI輔助醫療)等還需要取得對應行業部門的審批或技術認證等。對於這些新事物,很難沿用傳統的監管思路和模式,亟須創新理念,以包容審慎的態度,為新基建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來源:《學習時報》2020年04月10日 03版


新書推薦 New!


於鳳霞:新基建需要處理好四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