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力鉬礦大洩漏:呼蘭河受汙染長度超過180公里

今天(4月7日)是鐵力市鹿鳴礦業尾礦庫發生嚴重洩漏的第11天。

鐵力鉬礦大洩漏:呼蘭河受汙染長度超過180公里


據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發佈的監測信息,4月6日14時,13個監測斷面中有7個斷面的鉬、化學需氧量(COD)和石油類項目超出標準限值,其他斷面均低於標準限值。

以下為呼蘭河三個監測斷面的數據:

呼蘭河慶安橋斷面(入呼蘭河約55公里):鉬低於標準限值,石油類滿足標準限值,COD超標0.2倍。


呼蘭河秦家大橋斷面(入呼蘭河約108公里):鉬超標1.4倍,石油類超標1.4倍,COD超標0.1倍。


呼蘭河綏望橋斷面(入呼蘭河約180公里):鉬超標0.5倍,石油類低於標準限值,COD超標0.1倍。


監測數據表明,依吉密河中汙染物濃度大幅下降,呼蘭河中的汙染峰值隨著汙水團向下遊遷移在逐步衰減。


據媒體報道,按照省指揮部的統一部署,為加快清理絮凝沉降後的汙泥,鹿鳴礦業與伊春、綏化三方聯動,採取專業化、機械化和人工清除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開展河道清汙工作。

伊春市已出動650人陸續補充到各清汙段,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河道清汙工作。

綏化市、慶安縣組織近千人,經過兩天的清理,共清除汙染物200多立方米。


官方通報稱,此次洩漏事件僅有鐵力市飲用水水源地受到影響,已採取保障性措施,能保證飲水安全,流域沿線其他市縣多為地下水水源,未受影響。

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成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放表示,本次事件主要特徵汙染物鉬,目前檢測出的濃度,不會對植物、人體造成危害,對地下水也不會造成影響。

根據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汙染控制與資源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多位研究者發表在《化工進展》(2016年第35卷第2期)的論文《鉬汙染水體處理技術研究進展》介紹,“鉬是一種動物和人類所需的重要金屬元素,研究表明:鉬在人體中含量小於50mg,而日均需求量為0.2mg,但人體中鉬過量會導致痛風症、貧血、腹瀉等。”

另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敏教授的說法,鉬是一種不常見的重金屬,從毒性上來說,相比鎘、汞等重金屬要弱。

同時,有業內人士稱,一般尾礦庫的汙染物檢測當中會對鉛、鉻、鎘、砷等特徵汙染進行檢測,但這次公佈的數據裡並沒有這幾種檢測指標。(下表為鉬礦常規監測項目)


鐵力鉬礦大洩漏:呼蘭河受汙染長度超過180公里


對此,有人提出,有關部門是否能將鉛、鉻、鎘、砷這幾種常規汙染物也納入到檢測目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