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高談闊論的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明清以前是否是我們國土

陷落美好行運星,滿溢溫柔好心情。早上好!我是你們的胡亂,胡亂的胡,胡亂的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東北在明清時期,是否在我們華夏領土之內。

話說,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代,一直有一句臭名昭著的言論,一度被各路大漢奸們,在不同場合,反反覆覆的宣講:“東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國的地方,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

等到日本戰敗投降後,這句原本只是漢奸們拿來“貼金”的雷語,竟也找到了不少市場,變成了上世紀某些武俠小說裡“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等“主題”,在這些個別的野史票友中間,也是長期流行。只是,不知那些持此觀點的“野史票友”們,敢不敢把這一聲“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說給一座東北歷史名城——吉林省吉林市?!

作為一座與吉林省“重名”的地級市,從明朝永樂年間起,吉林市的一個“別名”,也一度十分有名:船廠。

有人高談闊論的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明清以前是否是我們國土

這“船廠”二字,見證的可不止是吉林市歷史上,一項曾經無比強大的傳統產業,更見證了從明代至清代漫長的六百年裡,這座城市為了開發保衛東北邊陲,做出的沉默且重大的貢獻。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說這話,恰恰褻瀆了吉林市光榮的歷史。

小編就像問問,那這個不要臉的是怎麼喊出這種沒心沒肺的話來。

在明朝永樂九年(1411),出於鞏固開發東北邊陲的考慮,明開國皇帝成祖朱棣,正式在元朝遼陽行省“徵東元帥府”的舊址上,設立新機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負責管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袤國土。雖然明英宗年間,“奴兒干都司”就遭到了內遷裁撤,但其治下的184個衛所(萬曆年間擴展到384個),在從永樂至萬曆中期的兩個多世紀裡,一直是大明北疆的堅固屏障,意義十分重大。

不過,在這個“重大意義”之前,

設立奴兒干都司,卻還有一個難題要解決——交通難題。當時的東北大地,幾乎都是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天寒地凍的黑龍江流域,道路條件更十分困難。從明太祖朱元璋收復遼東起,明朝就恢復了元代時東北的驛路,然後又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增開45個新驛站,最北直達滿涇衛(今俄羅斯阿姆貢河河口)。但更重要的,是要打通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水路航線。

於是,早在奴兒干都司設立前兩年,即明朝永樂七年(1409),明王朝就在松花江北岸的阿什哈達地區,即今天吉林市江南鄉阿什村設立“船廠”,負責為奴兒干都司建立船隻。“船廠”,也就成了明代吉林市的“稱呼”。

有人高談闊論的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明清以前是否是我們國土

這個“船廠”的意義有多大?僅僅是兩年後,即永樂九年春天,“船廠”就為奴兒干都司提供了二十五艘大船,載著一千多名官員士兵沿松花江黑龍江,一路來到特林建立治所,行使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這以後的二十年裡,吉林市“出品”的大船,支持了奴兒干都司對黑龍江流域的九次巡航(有說十次),甚至還劈波斬浪,抵達庫頁島地區,在當地建立衛所鞏固主權。

比起這些風光大事來,“船廠”還有另一恆久的貢獻:奴兒干都司設立後,從都指揮司到其治下的衛所,每年軍民所需的糧食衣襪等物資,都是通過鬆花江的水路轉運。當地部落百姓繳納的賦稅貢品,也同樣是經這條水路運輸。而這些運輸重任,都是由“船廠”的船舶承擔。這些凝聚著吉林人民心血的大船,搭起了東北與中原間的血脈。

現存當地松花江北岸山上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更記錄了明代“船廠”曾經的繁華:

永樂十八年至宣德七年,明朝都指揮使劉清三次來到這裡,負責造船運糧等事務。每一次,他都在松花江北岸山上刻字留念,是為“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這些簡單卻珍貴的文字,濃縮了六百年前,這裡火熱的產業盛況。更見證了明朝開發東北的時代裡,“船廠”的樞紐地位。

有人高談闊論的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明清以前是否是我們國土

(阿什哈達摩崖石刻)

有人高談闊論的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明清以前是否是我們國土

(石刻拓印)

有人高談闊論的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明清以前是否是我們國土

(石刻內容)

與之相對應的,更有《重建永寧寺碑》上記載的,“船廠”強大的產業能力。永樂年間奴兒干都司初建時,“船廠”提供了二十五艘船舶。到了宣德年間奴兒干都司再度巡視時,規模已是“巨船五十”。

這強大的造船與航運能力,不但維護了東北大地的穩定,也再度激活了著名的“東北亞絲綢之路”。

正是從永樂年間起,起於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沿松花江北上入海的“東北亞絲綢之路”,再度進入數百年的火熱繁榮期。中國的絲綢沿這條線路輸入日本北海道,成了在日本極受歡迎的“蝦夷錦”,東北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頻繁熱鬧。依蘭、阿城、呼蘭、巴彥等東北名城,都是從這時期起熱鬧起來。

所有這一切的珍貴歷史記憶,都足以把“東北是清朝嫁妝”的“高論”,打臉啪啪。小編就想問,疼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