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不算數?8條親子教育中的“禁區”,父母千萬不能做!

大部分家長都是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但是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有時候反而是負面的,甚至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家庭教育要麼是方向,要麼是方法,出現了問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以下八個家庭教育中的禁區,就是千萬不能觸碰的!


說話不算數?8條親子教育中的“禁區”,父母千萬不能做!

1

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


孩子的觀察力和認知能力很強。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或者與他人吵架動粗,不僅會造成孩子精神高度不安,產生緊張心理和恐懼感,而且這種不好的行為或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使其內化為自身的社會習慣。如果自家孩子有暴力傾向,那麼請首先從自身找原因。要記住,暴力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以暴制暴是最壞的解決方式。


2

對孩子責罵訓斥


在家長面前,孩子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都是弱者,在TA成長的過程中,各種出錯都屬正常。有的家長奉行嚴格管教、棍棒教育等強勢訓斥型的教育模式,會讓孩子內心更加弱小,久之產生自卑心理。同時,會影響親子情感,親子溝通變少、變淺,進而會引起孩子的叛逆行為。


3

在孩子面前抱怨、頹廢


孩子是8、9點鐘的太陽,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表露出頹廢情緒,會直接傳導給孩子滿滿的“負能量”,讓孩子心理產生不安全感,甚至對現實,對生活產生質疑。爸爸媽媽在工作、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承擔壓力,請不要把情緒轉嫁給孩子,讓TA過早受到不該承受之苦。


4

對孩子說“垃圾語言”


還記得電影《夏洛特煩惱》中那一幕嗎?穿越後的夏洛質問老師,“一上學,你就叫我們大傻、二傻……” 其實,在成年人每天的語境中,充斥著不少垃圾語言,但是面對孩子的時候,父母應當注意“語言衛生”。遠離“笨”、“蠢”、“傻”、“TMD”等字眼。對於乾淨的、淳樸的、沒有一絲瑕垢的幼小心靈,無論外界如何,請爸爸媽媽們不要去汙染的。要記住,有的話說多了就成真了!


說話不算數?8條親子教育中的“禁區”,父母千萬不能做!


5

否定孩子的夢想


總能看到孩子圍在爸爸媽媽身邊問這問那,而父母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事情,自覺不自覺地、也有不耐煩地,或者真的是時間緊張不允許,或者就是心存懈怠,對待孩子敷衍了事、糊弄過關。可是這一幕,將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映像,對待事物敷衍、不認真的態度更容易找到滋長的土壤。記住,在那一刻,孩子眼中你就是TA的全部。


6

在外人面前揭短、亮醜


教育孩子需要分場合,爸爸媽媽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評價、批評自己家孩子,尤其杜絕把那些把“陳年舊事”抖出來行為。爸爸媽媽要常常運用換位思考,切實顧忌孩子的感受,或許是你的不經意、或許是你認為不是個事的事,在孩子心中則是天大的事。揭短的行為,對孩子內心的叛逆就是一劑催化劑,會激發TA的反向行為。


說話不算數?8條親子教育中的“禁區”,父母千萬不能做!

7

說話不算數


回想一下,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下次如何如何?”,“沒事,還有下次”等等這些言語許諾的話。這些無心的話,對孩子來說,是爸爸媽媽對他的承諾,事後他或許會忘記,但是一旦回想起來,則是父母食言,說重了就是欺騙。父母跟孩子說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兌現,否則,不僅降低了父母承諾的權威性,久而久之,也讓孩子養成說話不算數的行為習慣。


8

樹立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爸爸媽媽不要用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別人家的孩子”已被塑造成一個讓自家孩子頭疼的人物,這種“激將法”是讓孩子討厭、甚至憎惡的做法,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和嫉妒的心理,讓孩子不能正確、客觀的認識他人與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差異,讓孩子今天與昨天比,讓孩子明天永遠比今天好。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青欖教育為了不僅給家長教育好方法,也給孩子們分享學習方法,開通專欄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