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土地癌症”說不!他們在“石頭縫”裡種菜,年入數百萬

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魚池鎮團結村的山坡上,有一片外貌奇特的土地。

這裡的土地高低不平,到處“長”著灰色的石頭,石頭與石頭的縫隙間則密密麻麻地鋪滿了綠色甘藍。放眼望去,灰綠相間的景象非常壯觀。這就是團結村柒樹堂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有機生態產業基地,而這裡的土地全部都是石漠化土地。


向“土地癌症”說不!他們在“石頭縫”裡種菜,年入數百萬


當石漠化土地遇上“中藥肥料”

石漠化被稱為“土地癌症”,重慶市是全國8個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石柱團結村又是其中的典型。走進該村,隨處可見石漠化的土地,村民種植蔬菜等農作物,收成非常低。


以種植甘藍舉例,在正常土地上,如果有技術保證、管理得當,甘藍的平均成活率可達90%-95%,平均每畝收成可達到4噸以上。但在這個村的石漠化土地上,甘藍成活率往往在80%以下,平均每畝收成只有3噸左右。如此情況下,柒樹堂合作社硬是通過科學施肥,改變了土地低產的問題。

向“土地癌症”說不!他們在“石頭縫”裡種菜,年入數百萬

事情得從3年前說起。


3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柒樹堂合作社負責人金學梁結識了重慶中瀚中醫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乙峰。當時,金學梁正為如何在石漠化土地上提高農作物收成、解決柒樹堂合作社收入不佳的難題而頭疼,而賀乙峰則在力推中醫農業,探索發展生態農業新模式。


雙方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探索使用“中藥肥料”在石漠化土地上種植蔬菜等農作物,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賀乙峰介紹,所謂“中藥肥料”,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


“經過3年來的實踐檢驗,此舉成效比較明顯。”金學梁說,石漠化土地上種植的甘藍用上“中藥肥料”,有利於保持土壤水分,增加農作物營養。甘藍成活率提高了20%,達到95%左右,平均畝產4噸以上,達到正常土地的產量和成活率。而且,經專業儀器檢驗,產出的甘藍品質還達到了有機蔬菜的標準。

石漠披綠裝 窮土變金山

柒樹堂基地海拔1200多米,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甘藍。這3年來,合作社每年都是收完一批甘藍立即再種一批。如此循環,加上“中藥肥料”的作用,一年下來,500畝石漠化土地能採收6000至7000噸甘藍。僅此一項,合作社每年就能收入數百萬元。

向“土地癌症”說不!他們在“石頭縫”裡種菜,年入數百萬

不僅如此,柒樹堂合作社還吸納了當地30名貧困家庭村民長期在基地務工。每年每人平均務工收入達1.5萬元左右。加上流轉土地給該合作社的租金收入,這些貧困戶每年每戶可增加收入約2萬元。

在柒樹堂基地,農戶們還在甘藍地裡套種了雲木香、貝母、川烏和白朮等草本中藥材,長勢良好。金學梁說,這些中藥材過一段時間就會陸續有收成,到時還會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入。

魚池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柒樹堂基地使用“中藥肥料”取得良好收益後,鎮裡打算在其他石漠化嚴重的村社進行推廣。

技術改變生活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鄉村之聲《致富青年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