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楚雁潮書中唯一的漢族,“師生戀”終以悲劇收場

《穆斯林的葬禮》,通過講述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折射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文化淵源的一面,又有與漢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其中全書除了楚雁潮是漢族以外,其他主角都是回族穆斯林,可見楚雁潮這個人物代表的是漢族文化和他在整個故事中的重要性,小編看完整本書,唯一喜歡的一個角色就是楚雁潮了。

《穆斯林的葬禮》楚雁潮書中唯一的漢族,“師生戀”終以悲劇收場

他衣著樸素、文質彬彬,身上有諸多優點,註定了他會為讀者所喜愛。

他認真負責。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他還從事自己熱愛的文學著作翻譯事業,可見他不是庸庸碌碌之輩。

他坦誠磊落。在自己的檔案中,他照實填寫了自己父親的問題,以致給他以後的政治生活、職稱評定留下了隱患。在鄭曉京冒冒失失的前來動員他入黨時,他以為鄭曉京是受組織委託來同他談話的,又毫不隱埋的將自己父親那永遠也無法搞清楚的問題的和盤托出。當韓子奇問他親戚有沒有穆斯林,有沒有信仰宗教,他都毫不猶豫的說了實話。

《穆斯林的葬禮》楚雁潮書中唯一的漢族,“師生戀”終以悲劇收場

他忍辱負重。畢業時,外文出版社點名要他,從事翻譯工作也正是他的理想。但他還是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決心繼承老師的風範,在教學園地上躬耕下去。有關楚雁潮對“園丁”這個職業的理解是深刻的,書中這一段描寫足以證明。

剛開春的時候,他在備齋門前看見花木班的師傅把一顆瘦弱的榆葉梅拔出來扔掉,說:“這顆不行了,反正也長不大,扔了算了,省得在這兒爭養分,換一顆吧!”他看著心疼:它也是一棵樹,也有生長的權利,開花的權利,換一顆?誰能夠代替它啊?等那位師傅走了,他把那顆被命運拋棄的小樹苗撿了起來,栽在了他宿舍窗外的空地上,不但活了下來,而且現在也開花了,雖然開的瘦小,開的稀疏,但它畢竟沒有辜負春天,春天也沒有辜負它,也許到了明年春天,它就開得更嬌豔了。

《穆斯林的葬禮》楚雁潮書中唯一的漢族,“師生戀”終以悲劇收場

他忠於愛情。他對韓新月早有好感,但礙於老師的身份,一直沒有表露自己的感情。在新月身患重痾,失去生活勇氣的情況下,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聲中,他毅然向新月表露了愛情,給新月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

“老師,這就是……愛情嗎?我們之間是愛情嗎?” 望著這個純真的少女,楚雁潮的心在顫抖:“新月,”他說,“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於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麼,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多麼動情的表白啊,那麼純潔而又真摯的愛情啊!

《穆斯林的葬禮》楚雁潮書中唯一的漢族,“師生戀”終以悲劇收場

天妒英才,可惜新月走的太快了,快得讓楚雁潮出乎意料,以致都沒能看到新月最後一眼,沒能親吻心愛的女孩一下。幾年後,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梁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時,發現一位中年男子佇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演奏著《梁祝》。

比起楚雁潮,新月還是幸福的,她依然可以看到她深愛的楚老師總是輕輕地走過她的面前,依然可以聽到楚老師為她拉的《梁祝》那悠揚迴腸的琴聲,依然可以延續這段被養母割斷的愛情,依然可以聽到楚老師在她耳邊輕輕訴說的語言。

《穆斯林的葬禮》楚雁潮書中唯一的漢族,“師生戀”終以悲劇收場

楚雁潮對韓新月的愛有著如此豐厚的底蘊足以令人刻骨銘心,在新月死後,他仍舊在無望中守望著,幾十年如一日,用一種宗教的虔誠與修行的忍耐,來享受著思念的痛苦和情到深處的孤獨。楚雁潮和韓新月的愛情讓人感動,或許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更能詮釋出楚雁潮對韓新月的愛。

當看到“月落”這一章節,新月去世後,他痛不欲生。在新月的葬禮上,他像哈姆雷特一樣,跳下新月的墓穴,親自為新月試坑......他痴痴地凝望著新月的遺容,他看見新月走進燕園,穿著白色的襯衫,藍色的長褲,手裡提著沉重的皮箱和網袋......他看見未名湖畔迷路的新月,正驚喜地朝他跑來......他看見在紅楓掩映的湖心小島上,新月朝他驀然回首......他似乎也看見了新月在生命最後時刻嘴唇艱難的嚅動,聽見了她痛苦的互換…感動無數讀者為之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