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竹竿秋兒


打竹竿秋兒

小時候過年,村裡常玩一種“打竹竿秋兒”的遊戲。“秋兒”就是書面語“鞦韆”的意思,“竹竿秋兒”顧名思義就是用竹竿做成的鞦韆。

一進臘月,村裡的年輕人便耐不住性子,他們早早到竹園刨來兩根高大連根的竹竿,相當於鞦韆索;找一塊硬木板打兩個圓圓的洞,作腳踏板。用兩根木杆牢牢地豎起,上面固定橫樑,做成高高的鞦韆架。把兩根竹竿插入木板上的圓洞,竹根正好絆住了木板,上端經火烤彎成環形套在橫樑上,固定接頭,一副“竹竿秋兒”就大功告成了。

它不同於用繩索做成的軟鞦韆,玩起來別有一番趣味。

隨著新年鞭炮聲炸響,打竹竿秋兒的人們便蜂擁而至,不時地畫出一條條飛向藍天的弧線。年輕小夥子們爭先恐後,都想一試身手。在別人推送起動後,打竹竿秋兒的人雙手緊握兩旁的竹竿,憑藉兩腿的彎曲直立、身體的前仰後合加大秋千的擺動幅度。只見竹竿秋兒蕩起的高度越來越大,有力氣的人幾乎可以平梁,達到180度的極限。他們便被人們譽為高手,贏來觀眾陣陣驚叫歡呼。大姑娘、小媳婦們也不甘寂寞,有膽大的也搶著去蕩,只是身單力薄,只幾下便慌張驚叫起來,旁觀的人趕忙笑著上前扶穩竹竿秋兒,讓她們平安著陸。個別雖不如男子的瀟灑自如,倒也能盪到一半的高度,也算得上女子中的佼佼者了。

來村裡串親戚的人們,也被這一熱鬧的場景所吸引,直到主家來叫吃飯,才戀戀不捨地離開。小表妹每年到我家來,不進門總歪著頭往東邊看,我知道她在看什麼。

我那時年齡尚小,只有看熱鬧的份,沒有膽量去嘗試這種充滿魅力的遊戲。故鄉春節打竹竿秋兒,是貧困年代的一場狂歡。它深深銘刻在我兒時的記憶深處。


打竹竿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