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還在“集體造假”嗎?

“雙十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還在“集體造假”嗎?

盛大林

“雙十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還在“集體造假”嗎?

“全部都是假貨!中國電商平臺被曝集體造假,造假者月入10萬元以上!”

這兩天,上述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

在“雙十一”即將到來之際,這樣的消息無疑更加具有爆炸性。

不過,作為一名媒體老司機,我的目光一向充滿了警惕。越是勁爆的新聞,越是不輕易相信。比如說中國幾乎所有的電商平臺“集體造假”,就連“X寶”、“X東”都包括在內,實在超出了我對假冒偽劣的認知。所以,一看到中國電商平臺“集體造假”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真的嗎?

這一消息註明源自《新京報》,但照片上報紙的日期非常模糊,看起來像是PS的。看完報道,我第一時間微信了新京報的朋友,得到的回答是“很早了”!再問度娘,果然如此!這篇報道是《新京報》於2017年7月12日刊發的。也就是說,這是一篇發表於3個多月前的舊聞!

“雙十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還在“集體造假”嗎?

新聞雖舊,卻不等於沒有價值。今天讀來,這篇報道依然令人觸目驚心!

此次曝光的主要是海淘商品。造假的店家,名義上在國外,實際上在國內。售賣的所謂“國際名牌”,比如“Coach”、“MK”、“LV”等品牌的挎包,其實是在東莞等地的小作坊裡生產出來的高仿品。一款LV挎包,造假成本只有400元左右,以900元的價格出售給買家,隨後被貼上“海外正品”的標籤,在各大海淘網站上出售,售價則暴漲到7000元!

為了讓消費者相信假貨來自海外,流通中各個環節都有各種手段,可以說是造假“一條龍”!比如,所謂“澳洲賣家”或“歐洲賣家”的店主其實是在國內。記者試驗才知道,原來國內的人在海淘網站上註冊一個“海外”的店鋪並不難。來自“海外”的銀聯小票、購物票,甚至是購物的視頻,一應俱全。

物流環節可以看出發貨的地點,怎麼辦呢?他們搞“異地上線”,就是物流公司拿到境外物流網點的運單號,然後利用這個單號,登錄掃描設備,掃取國內的東西,給人造成“海外發貨”的假象。為了讓人覺得“人在海外”,店家經常混跡於各種高端消費的社區,並藉助VPN來製造虛擬定位,而虛假的IP都是在歐洲或澳洲的某個地方。

也就是說,上至貨品源頭、物流貨運,下至交易流程,統統都能造假。電商平臺是正規的,比如“X寶”、“X東”,物流公司也是正規的,比如“X豐”、“X通”,讓人怎能不相信呢?

“雙十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還在“集體造假”嗎?

然而,消費者想不到的是,所謂“海淘”中的所有環節,幾乎都沒有任何監督!

店家物流狼狽為奸,電商平臺聽之任之,披著洋皮的山寨貨怎能不大行其道?!

那麼,現在的情形怎樣呢?曝光之後問題解決了嗎?

我在搜索結果中翻了半天,只看到無數媒體轉載《新京報》的報道,卻沒有看到任何的進展——電商平臺沒有表態,有關部門沒有發聲——看似具有“爆炸性”的一篇報道,就像是一塊石頭落入大海,無聲無息。

可是,問題不會自動地消失,騙子不會自動地退場。難道就讓他們一直這樣騙下去嗎?要知道,海淘造假的不只是挎包之類的奢侈品,騙子們還在兜售所謂的“洋奶粉”,這可是關係到食品安全的大事兒!

“雙十一”即將來臨,電商平臺還在“集體造假”嗎?

面對“一條龍”的“集體造假”,消費者如何是好?《新京報》在報道的最後稱,“要甄別也很容易,因為很多假貨的商品價格,根本都不合邏輯。”意思是,那些所謂“海外購”的商品價格畸低,不可能是正品。比如LV挎包正品的價格不可能低於1萬元,7000元肯定是假的。於是,記者建議消費者“不要貪圖便宜”,“找可信賴的買家”。可是,這些招數並不保險。試想:如果騙子把價格提高到接近正品的水平,又怎麼分辨?若能高價賣出去,豈不是賺得更多?至於“可信賴的買家”又到哪裡找呢?連“X寶”“X東”都不值得信賴了,還能找誰呢?

所以,消費者真正可以指望的:第一是監管!第二也是監管!第三還是監管!

《新京報》報道的原標題是《海淘網站400元假貨賣7000元無人管》——真的“無人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