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五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故事】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裡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子不學,非所宜”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接觸整個大環境,因好奇心的驅使而模仿和學習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些在現有的知識體系內,有些在現有的生活體系內,我們的一生除了完全封閉自我,都是在學習的道路上。這邊所謂的不學,是相對於系統知識的學習而產生的,而孩子學習系統知識,是由父母主導,社會整體引導的結果,所以父母應在其中產生幫助孩子選擇和引導的作用。適合不適合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完全的概念的,畢竟大多數的孩子不是天生聖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所以判斷的主體仍然是大人。

現代社會很多家庭對孩子開始從小培養興趣愛好,是讓孩子天性得到更好的發揮,讓其將來不至於完全的被系統教育和體制所束縛,能在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

“幼不學,老何為”

這是以反問的手法在勸導和警示我們,雖說世界道路千萬條,但每條路從你開始接觸時就需要你付出精力和時間去學習去了解下,這邊不能以狹隘的角度看待不學,它不僅僅是包含系統教學體系內的知識,還應該包含各種生活上、做人上的知識。

這邊不是鼓勵孩子不學習,而是恰恰鼓勵孩子學習,因為小時候的思維不容易產生“知見障”,這就相當於“白紙上作畫”一般,每一個人在初生時都是白紙,隨著所知所見會產生固有的處世方式和方法,當“我”開始產生時,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初步成型了。

這一段話是在“勸學”,讓蒙童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這種學到老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時間的珍貴,學習的難得,從而從心態上轉變態度,而伴隨著態度的轉變,精力和心態自然也會轉投向“學”之上,這樣就能更好的養成“自律”的習慣。

願天下孩童人人向學!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五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五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