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快樂教育”——怎麼看閱讀量136萬,至今還有爭議的文章

2018年2月在今日頭條回答了一個問題:哪些提倡快樂教育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閱讀量達到了136萬。這個閱讀量說明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關心教育的人很多;二是希望孩子們學習快樂的家長很多;三是質疑的人不少。

再談“快樂教育”——怎麼看閱讀量136萬,至今還有爭議的文章

這不,今天早晨,打開頭條,看見了這位留言:教育這個詞本身就說明了一切,成年人都不一定有向上的心,你想多了吧?

這個話裡有些道理。雖然我感覺到了有那麼點火藥味。同時,我感覺到對於教育很多人是缺乏常識的。因此,又動了念頭,再寫一篇文章來談談教育常識。


再談“快樂教育”——怎麼看閱讀量136萬,至今還有爭議的文章

首先,教育不等於快樂,同樣,也不應該等同於痛苦。你看,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學習拿筷子。父母不讓他拿,怕戳著。小孩子不肯呀。他尖叫抗議。小孩子天生是愛學習的。天生是有好奇心的。你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他能是不快樂的嗎?他在學習的,他也是快樂的。是不是?

只是後來,孩子進入了學校。慢慢的,什麼時候變得不快樂了,也不愛學習了。這個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沒人知道。

不過,有這樣的一些家長和老師,他們認為教育是不快樂的。那麼,小孩子讀書不快樂,有什麼稀奇的呢?因此,沒人關心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問題。於是,我們看見的是,背不下,打!默不了,打!讀不了,打!

最後,孩子抑鬱了,甚至跳樓了。

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是快樂學習。換句話說是,帶著輕鬆愉快的情緒學習。這樣就能學得快,腦袋靈活,思路清晰。這是為什麼呢?

教育常識第一點:情緒緊張,會啟動人作為動物本能的逃跑模式。

也就是說,氣氛不對,孩子感覺到危險,他作為高級動物,最先的反應是“逃”,絕對不會是學習。逃不掉的,只好裝死。這就是為什麼你說什麼,孩子都不聽的原因了。“死”掉了嘛,不反應了嘛。

學習需要時時刻刻知道腦袋蹦出來的是什麼。如果情緒緊張,腦袋一片空白,無法思考,學習自然不會發生。還談什麼學得好學不好呢?

保持一種讓孩子覺得安全的環境氣氛,學習才有機會發生。氣氛緊張,孩子擔心捱打捱罵,應急模式裡是沒有辦法好好學習的。

教育常識二:快樂學習不等於放縱孩子。有人一看,快樂學習,立刻冷嘲熱諷起來。還有人說自己對孩子實施了快樂學習,現在後悔不已。


再談“快樂教育”——怎麼看閱讀量136萬,至今還有爭議的文章

這裡,我們說,快樂學習就是學習時氣氛愉悅。如果把整個學生時代,都交給孩子,讓他怎麼高興怎麼來。那是放縱。尺度和規則都不講究,自然難以成才。

教育常識第三點:一提到學習內容,孩子在腦袋裡能夠立刻蹦出來,秘密是孩子學習的通道很適合他。人們記憶的最初形式是圖片。關注你的腦袋,比如,你看到“蘋果”、“飛機”“天空”這樣的詞語,腦袋裡蹦出來的是什麼?

因此,人們看到文字後,在大腦裡對文字進行了轉化。這個轉化我們有一個專門的詞語叫,表象。再舉個例子,看到“釘子釘在牆上”這句話,你腦袋裡蹦出來的畫面是什麼?是1、2還是3?腦袋裡出現的東西很重要。再如,畫一個立方體。有幾面是正面對著人的呢?這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了。


再談“快樂教育”——怎麼看閱讀量136萬,至今還有爭議的文章

這些與腦海畫面有關的,我們稱為視覺。可是,我們大部分學校教學的方式大都採用教師講授,學生聽的模式。孩子接受學習內容多通過聽覺學習。如果,孩子的聽覺系統不發達,或者視覺系統發達,或者感受較敏銳。那麼,孩子在學習中就會遇到困難。於是,他學不會了。學不會了,自然就不快樂了。如果,孩子本身就不快樂,家長和老師還要打罵。孩子能怎麼辦呢?

我不知道。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