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系列心理輔導文章由湖北省婦聯攜手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省心理學會的相關專家學者聯合推出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中國暴發,讓其他省份的人對湖北人帶有明顯的敵意。儘管並不是所有的湖北人都會攜帶病毒,但很多人還是會因為恐懼疫情而對湖北人這個群體產生偏見。不僅是省外的人,在武漢市內,也可以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遠了,彼此都在擔心對方身上是否攜帶病毒,造成了相互不信任,產生偏見的局面。這樣是非常不利於社會發展、人際交往的。那身處於疫情漩渦中的我們,該如何突破因疫情導致對他人的偏見呢?

讓我們共同來探討,疫情之下,如何突破群際偏見這個話題吧。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為什麼會對別人產生偏見呢?

人類是擁有多種身份的社會生命,有些身份是獨有的,但更多的身份是由於群體賦予。有群體就會有群際行為,就有內群體偏愛、群際偏見的現象。此次疫情中的偏見可以歸納為個人心理因素與社會群體規範因素兩大方面的共同影響。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個人心理因素


01

個體生來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劃分為最基礎的層面,人只有滿足了基礎需求,才會有愛與情感,自尊、自我實現的需求產生。這次的疫情影響範圍大,程度深,讓很多人的生存安全和自我防禦本能被喚醒,於是對和病毒“有關”的人群(武漢人/湖北人)自動做出遠離的行為。

02

個體負性情緒的後果

面對災難等不可控事件,人們會出現焦慮、恐懼、憤怒、無助等負性情緒體驗。此次疫情的爆發,讓人們的負性情緒倍感強烈。心理學家Stephan和Stephan提出的焦慮和群際偏見的整合模型,將焦慮作為產生群體偏見的威脅來源,各類威脅是通過情緒進而影響對外群體的態度。而心理學家Smith和Henry則將類似觀點從個體層面拓展到了群體層面,認為在群體情境下個體對情境的認知評價會以群體為基礎,特定的群際情緒會產生相應的態度和行為,恐懼和憤怒情緒會引發或增強對外群體的歧視、攻擊和對抗意向。所以疫情的爆發雖然有激發起廣大民眾的愛與同情,但是人們體驗到的負性情緒更加強烈,從而造成了群際偏見。

03

個體簡單認知模式的作用

認知是行為的基礎。疫情信息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啟動效應”,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很多,但最核心的信息卻很簡單,即“武漢發生了人傳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依據“複雜性--極端性假設”,人們對於問題的認知越簡單,就越容易形成極端的判斷;而當人們對於問題的認知複雜,就不容易走向極端。此次疫情中的偏見行為,正是人們簡化了對病毒的地域認知,導致對病毒出現地區的聚集式極端行為反應。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社會因素


01

群體身份認同的作用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分類的後果是人們會將自己所屬群體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形成內群體與外群體,並很大可能產生內群體偏愛和外群體貶損效應,也就是說,群際之間即使沒有出現真正的衝突,但當人們僅意識到內、外群體間的某種差異,也會產生出一定的群體偏見。在此次疫情期間,特別是武漢封城後,通過新聞輿論和大眾的傳播,很快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了“武漢人”和“非武漢人”的群體區分。所以,當非武漢人面對武漢人時,分類形成的群體身份認同就引發一定的偏見、歧視行為。

02

疫情時期輿論媒體所營造的社會心理氛圍的影響

廣大民眾可以通過網絡與電視媒體獲得大量的疫情信息,這些信息裡有讓人感動的抗疫新聞,但也會有如某地實施對武漢人的舉報等帶有群際偏見的消息。此類輿論營造了非武漢人是這樣子對待武漢人的社會心理氛圍。輿論氛圍的影響力,已經被新聞傳媒學科以及心理學研究所證明。在社交媒體環境下,對選擇性信息接觸和社會事件的交流討論,提供了個體在群體規範、社會規範影響下調整自身的立場與行為的樣例,提高了人們對於這些偏見行為效仿的概率。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我們該如何

突破這些群際偏見呢?

01

聚焦主流媒體的消息,拓寬疫情知識

網絡中有許多信息我們是無法分辨其真實性的,過多的閱覽只會增加我們的恐慌,因此,我們應從主流媒體獲取關於疫情的信息,瞭解到更多關於疫情的知識,認識到偏見的危害後果,特別是要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武漢人、湖北人也是病毒的受害者。

02

認識自身的多重身份,形成身份認同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多重身份,這些身份會被個體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範圍廣闊的內群體身份來應對外群體的威脅,並以此來應對群際衝突。如在疫情中,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名武漢人,同時也可能是名“醫護人員”、“母親”、“孩子”等。當我們產生了這樣的認知後,群際偏見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了。

03

學會調整自身的情緒,傳遞積極的能量

負性的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認知,阻礙我們的行為。特別是在疫情這種背景下,更容易激發起我們負性的情緒。當我們感到自己無法走出這些消極情緒時,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諮詢等手段來降低或緩解我們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我們也可以向他人傳遞積極的能量,對他人伸出援手,傳遞愛心,這樣不僅能幫助他人走出困境,也能使我們產生積極情緒,從而消除偏見。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疫情之下,群際偏見是心理病毒,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去消除!

【溫馨行動·抗疫心文 第63期】疫情之下 群際偏見如何破



本文作者:黎瑜君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社會心理研究中心 ;佐斌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社會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