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中國


開篇:茶的起源

關於“茶的起源”是否在中國,國際上歷來較多的爭論,爭論的起因是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異議者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但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進步和最新的發現(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以此才達成共識,承認中國是茶的起源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等山區是茶葉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起源時間?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表明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文字最初的記載見於晉代常璩著的《華陽國志》,其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能夠看到的文獻資料裡面,有著確切的茶的記載的,最早並且最可靠的應該是漢代王褒所撰寫的《僮約》。這篇文章寫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學史上重要的文獻。其中的“烹荼(編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稱呼)盡具”、“武陽買荼”,說明“荼”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項,並且是用來待客的貴重之物,飲茶已開始在中產階層中流行。

“茶”字解義

“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原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由於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比較早從中國傳入茶的國家語言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音叫“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чай、chai)。而後來由於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佔據臺灣,從閩南語中知道茶叫“te”,或類似的發音,所以後來了解茶的西歐國家將茶稱為“te”(後演變為tea)

古人賦予“茶”非常多的寓意,其中又以兩種茶的解字流傳最廣:

開篇:茶的起源

其一,“茶”有“茶壽”一說,寓意長壽。“茶”字的草字頭即“廿” ;中間的“人”與“八”相似;底部的“木”可解為“八”和“十”,由此“茶”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一共等於“一百零八”,故稱“茶壽”。因此,古代人又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更多的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雖是解字一說,但與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息息相關。

相傳,古時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訴他,蒙山頂有茶,春分前後,逢雷而發。你候在一旁,及時採摘三天。得一兩,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兩,一輩子消災祛疾;三兩,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囑,得茶兩餘,煎湯服用,沒喝一半,病即痊癒,眉發由白轉烏,以至熟人相見,不敢相認。

像這樣的傳說故事自有不少,同時古往今來,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茶可延年益壽

其二,"茶“可分解為"草字頭”、“人”和“木”三部分,即“人”在草之下,又在木之上,即為“茶”,愛茶之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有嚐到迴歸自然的寓意。

陸羽煎茶的傳說

開篇:茶的起源

談起中國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唐代陸羽的著作《茶經》。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系統地總結了種茶、製茶和飲茶的經驗,而且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裡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別草木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嚐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裡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裡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民間還有陸羽煎茶的傳說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裡,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由此可見陸羽頗為精通茶藝一道。

我是茶友品道,喜歡茶文化,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