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最近在寫的「解題」系列的文章都提到了一個概念:結構化思考。很多人都知道結構化思考的概念,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或用的不夠好。這篇文章將會講清楚什麼是結構化思考,以及如何進行結構化思考。

1)如何讓自己的思考和表達更有邏輯?2)複雜問題如何切入處理?3)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考習慣?

以上幾個問題你也可以在文章裡找到答案。

普通人的思考方式

人的思考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吸收、消化信息,並轉化為你自己的語言;第二層是判斷和給出解決方案。為什麼你總會覺得自己想的不夠全面,表達不夠有邏輯,大概率是你忽略了第一層,直接給出了你的答案。

舉個例子,你看了一部電影,覺得非常好看,想推薦給同學。你告訴她:《波西米亞狂想曲》真好看,你快去看。——這是你對電影做出的判斷。

同學接收信息後,一定會反問你:真的嗎?哪裡好看啊?你繼續回答她:反正就是從頭到尾都很爽,音樂太棒了。而你的同學並沒有把這部電影放入自己的觀影計劃中,因為她並不知道這部電影有什麼值得看的。

這是典型的直接進入了思考的第二層,如果你現在增加第一層的思考,這麼跟你的同學安利,成功率會提高到90%以上:


  • 演員:男主幾乎百分百還原了弗雷迪在Live Aid的所有表情與動作,從服裝搭配、身型、髮型、鬍子、齙牙、甚至口音,看過那場演唱會的人都說像;

  • 獎項:一舉拿下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聲效剪輯、最佳混音四個獎項;

  • 經典場景:影片最後神還原了1985年“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會,是全場最高潮,也是最值得爆哭的片段;

  • 情懷:如果你喜歡皇后樂隊,這部電影描繪了團隊成員很多細膩的感情戲,一定不能錯過。


這個時候,你將這部電影吸收、消化後,轉化為你的語言,並決定將它安利給你的朋友,同時把你對這部電影的判斷過程完整的描述出來,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還能讓你的表達更有邏輯和說服力。

如果我們把畫面從同學對話拉到面試中,面試官問你:你如何看待AI?如果跳過第一層思考,你或許會給出這樣的回答:好極了,我非常看好AI的未來。

說出這樣的回答後,你心裡一定會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不多說一點,為什麼不多準備、多瞭解一些。可如果你準備了、你也瞭解,但就是說不出呢?因為你的直線反應是忽略了第一層思考過程,直接跳到了第二層判斷和結論環節。

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完整、更流暢,使自己的思考結果和表達更具說服力?就是這篇文章要解決的主題:如何用框架式思考解決問題。

什麼是結構化思考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不論遇到什麼問題,能都馬上找到各種切入點、把問題進行拆解,給出自己的思考和解決方案。你驚歎他的能力,卻不知道對方是如何做到的,這個時候你需要掌握「結構化思考」的能力。

簡單來說,結構化思考就是用一個固定的架子來思考問題。如果之前你的思考是一條直線(問什麼答什麼),結構化思考就像是蓋房子(一層一層的推理)。

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放到更具象的畫面中,結構化思考就是把東西規整清楚。比如現在有兩個衣櫃,一個有隔層(下圖左)一個沒有隔層(下圖右),但都放滿了衣服。

有隔層的衣櫃A衣服按照季節和材質進行了分類,每一類佔用一個格子,看起來井然有序;無隔層的衣櫃B衣服堆積如山,看著滿滿當當的。

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如果你經歷過堆積如山的場景,你一定深有體會:當你想找一件襯衫的時候,需要翻箱倒櫃,而且還不一定找得到,不僅花費的時間成本高,隨著尋找時間的拉長心情還會越來越糟。

如果你想在衣櫃A找一件保暖褲,可以很快知道是左側第二層還是右側第四層,即便你想讓家人幫你找一件連衣裙,也是可以通過簡單的指引就找到的。

如果我們把這個衣櫃來比喻人的思考,顯然只有一個衣櫃是有框架的思考。而我們希望習得一個好的思考方式,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自己往正確的方向去思考。

「結構」的存在,則是為了推動我們「想清楚」,而「想清楚」又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如何培養「結構化」思考

當我們遇到一個很大、或很複雜的問題的時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卡頓」,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你知道了如何去做框架,這些問題再出現在你的面前,你將會無比從容。

第一步:劃定邊界

這個邊界指的是問題的邊界,如果問題已經非常清晰了,就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步。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扔到你這裡的問題,都不會是一個馬上可以找答案的問題。

拿一個問題來舉例:怎樣讓自己更有邏輯?

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問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就要給這個問題加一個邊界。比如:如何讓自己在表達的時候更有邏輯?如何讓自己寫的文章更有邏輯?(為問題增加了場景限制)

之所以給問題/事情界定邊界,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進行下一步:拆解問題。更清晰、具體的問題,有利於我們更好的拆解問題。任何一個寬泛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界定邊界,變成一個可拆解的問題。

第二步:拆解問題

前面提到的問題“怎樣讓自己更有邏輯”,顯然無法直接往下拆解,因為你需要先解決:對方面臨的具體問題是什麼,以及要解決自己哪個方面的邏輯問題?所以我們在第一步先界定了問題:解決自己寫文章的表達邏輯問題。

在拆解一個問題時,可以先找到問題的評估維度,再往下拆關聯影響要素,基本上經過這兩層拆解,就差不多可以給出解決方案了。

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評估維度類似於我們常說的「思考角度」,指的是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關聯影響要素指的是每個思考角度下的具體方法。

比如“如何看待微信視頻號”,評估維度可以是:從產品角度看、從運營角度看、從業務角度看。產品角度的關聯影響要素是:使用場景、需求匹配、交互體驗等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從微信視頻號的交互展開去聊。

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這裡需要提醒一點: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有N個評估維度,每個評估維度下又會有N個關聯影響要素。這裡的N不是無窮盡的意思,而是“未知”,根據不同的問題可拆解的層級不同。

如果你現在剛剛接觸「結構化思考」,不需要追求完整的評估維度(為一個問題找N個評估維度),也不需要把評估維度拆到窮盡。最好的做法是:先找到一個評估維度,把一個維度往下拆完(找到關聯影響要素),再去練習多個維度的拆解。

第三步:拆解方法

前面講了如何拆解問題,但是“如何拆解一個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可拆解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哪些維度拆解一個問題?這裡給出三個思路示例,可以幫助你完成90%以上問題的拆解。


  • 用流程拆解

  • 用公式拆解

  • 用影響要素拆解


類似於“如何做好微信社群管理“就可以用流程來拆解,你可以從“社群管理”會有哪些動作組成入手、控制好每個組成環節來完成這個任務。

1)群成員篩選;2)入群指引;3)幫助大家互相認識;4)群內日常互動;5)違規行為處理規則;6)核心用戶培養和維繫;7)在線組織活動……

而目標較為明確、可量化的問題,類似於“如何提升商品的銷量“就可以用公式來拆解,從公式的每個因子中找答案。

先拆解公式:銷量=曝光量*轉化率*ARPU值,然後在針對每個因子採取措施。比如,如何提升曝光量?如何提升轉化率?如何提升ARPU值?

還有一種情況是問題比較清晰,但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不太好拆解,就可以把影響因素都列出來,去控制每個影響因素。

比如“如何提高社區內用戶的評論數”,不太好拆解成具體量化的子項和公式,就需要儘量把所有的「影響因素」都列出來: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用戶的評論數?1)社區氛圍;2)社區帖子質量;3)評論引導;4)用戶評論規則;5)用戶互動的激勵機制;6)產品交互……

流程類的適用於具體的任務,公式類適用於涉及目標或指標類的任務,影響要素類適用於受各種複雜因素影響的問題。

無論你遇到任何問題,先嚐試用「框架式」思考將問題拆解,任何一個問題經過2輪的拆解都會找到一個比較好落地的方式。

但是,文章提供的只是框架式思考的練習步驟,不要指望一氣呵成,只有慢慢培養、練習才能把它內化成一種習慣。

結構化思考練習

練習一

你現在負責一個公眾號的運營工作,老闆給你一個任務:下個月漲10萬粉絲。這個時候你需要拆解:公眾號如何漲粉?


  • 增長渠道有哪些

  • 1)朋友圈

  • 2)社群

  • 3)線下引流

  • 4)其他平臺引流

  • 增長方式有哪些

  • 1)自然漲粉

  • 2)大號互推

  • 3)裂變

  • 4)投廣告


上面是第一層拆解,第二層拆解比如是:如何從其他平臺引流?比如知乎。


  • 1)提高知乎粉絲量

  • 曝光量=選題+標題

  • 粉絲=曝光量*轉化率

  • 2)內容內增加轉化

  • 結尾:關注領取大禮包


練習二

假如你現在去豆瓣面試,面試官讓你分析「豆瓣讀書」中「喜歡這本書的人也喜歡」用到的策略,並且告訴你,這個推薦結果和用戶行為有關。

這個時候,你要做就是「拆解有哪些用戶行為」且「哪些用戶行為會影響豆瓣推薦」,這個時候可以用「結構化思考」來拆解用戶行為(如下圖):

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總結

我們學習和培養結構化思考習慣,是為了讓我們具備更好的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是需要持續練習、覆盤和優化的,並不是你「知道」了它是什麼,就「擁有」了它的能量。

如果你經常會收藏各種思維模型(查理芒格的思考模型們),但並沒有提高自己實際的思考問題能力,那你就需要注意了。

任何一個“成功“的思考框架都是站在應用之上的,從實際的場景、目標出發,持續積累、迭代、提煉後才能稱之為“思考框架”,但並不是把別人的拿過來就是變成你的了。

即便你知道100個思維框架也沒用,要想具備一個優秀、高質、高效的思考習慣,練習是根本。

框架是無窮的,比積累框架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養成結構化思考的習慣。只有學會了用框架來思考、表達,才能領會。

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如何培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