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劉姥姥教會我們如何把握複雜人性?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轉發的一篇文章,說的是《紅樓夢》中的劉姥姥感恩的話題,頗有感觸。這讓我想起上學時有同學說我在鎮上讀書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奇怪吧!其人何出此言?無非是說我沒見過世面吧!說實話,我不瞭解劉姥姥,直到後來讀了《紅樓夢》才知道,但少不更事,沒有過多琢磨曹公寫這個窮老太太的深意,經了些世事後,才知曹公用這個淳樸貧窮的老太太做鋪墊,用不能“芥豆之微”的小人物給世人講了普世大道理。

紅樓夢中劉姥姥教會我們如何把握複雜人性?

本色示人才能贏得別人認可和尊重。劉姥姥,一位典型的農村老太太,她淳樸、樂觀、善良,對自己身份有徹骨的認識,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贏得了認可。且說劉姥姥到賈府碰到賈母,見到賈母便“請老壽星的安”,繼而說“太太生來就是享福的,而我們是生來就是受苦的人,是做莊家活的人”。劉姥姥說的這些問候恭維的話,是符合自己身份的,是發自骨子裡的真心話,說的那麼真誠,讓人感覺不到有一絲的假意,而且也讓人聽了很舒服,而不是反感。活到這麼大歲數的劉姥姥,經歷的磨難走過的路可以說要比賈府中的任何一位小輩吃過的飯還多,劉姥姥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向哪裡去,該說什麼話,該做什麼,不論是行酒令,還是講故事,甚至是變戲法的戲謔人格的侮辱,劉姥姥都能做到從容應對,收放自如,坦坦蕩蕩,不亢不卑,而且不失身份。這讓我想起了近段時間在西北走紅的網絡直播人“羊倌”,他半耕半牧,喜歡唱秦腔,經常在放羊時K上幾嗓子,人不盡知,然通過網絡直播當網友發現這個衣衫襤褸,滿臉滄桑,與實際年齡不相稱的中年人用那醇厚的鄉音,熟悉的調子,在荒涼的黃土高原上喊秦腔時,那情那景一下子唱到了網友的心裡,觸動了網友心底最柔軟地方,特別觸動了那些有著和“羊倌”同樣經歷和成長環境,如今漂泊在外謀生的遊子們,所以“羊倌”火了。而支撐“羊倌”火了的因素有兩樣,而且兩者不可割裂,缺一不可。那就是“羊倌”牧羊人的身份和“羊倌”天生的好嗓子和帶著泥土氣色唱腔,這種唱腔是西北農耕文化根植在骨子裡的延續,他淒涼悲壯,最能體現西北人對生活的抗爭、宣洩、吶喊,最能觸動人內心壓抑、悲憤、悽惻的情緒而產生共鳴。所以“羊倌”的火是自然中必然,這是大多網友對他身份的認可和尊重,也是人們惜弱憐貧的惻隱之心,他和星光大道走出來的農民歌手“王二妮”、“朱之文”同出一轍。

世事無常,金磚玉瓦,錦衣玉食不是人間常態。縱觀《紅樓夢》,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作開篇,應該是對這部作品最高深的概況,但作者的立場觀點會因為讀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評判不同,百人百滋味,我等常人更是無法體會曹公之深意,然可以肯定的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會經歷此消彼長的現象,包括思維意識,當然也包括興極一時的“賈家”、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及劉姥姥的“窮日子”云云。正所謂“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豈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知恩圖報常常在普通人的心上,市井小人的口中,文人的筆下。劉姥姥是懂得知恩圖報的人。自從得到賈府的人資助後,劉姥姥就在子孫們面前經常唸叨賈府的好,還時不時的為他們祈福。二進賈府,為了感謝賈府的救助之恩,不忘把自己家產的鮮果蔬菜糧食帶給賈府,賣力迎合的討好人家,用心報答。而最能體現劉姥姥知恩圖報的事是賈府敗落後,念及往日王熙鳳對其救濟和託付,劉姥姥多次去獄中探望,還拿出捨不得穿的綢緞衣服給鳳姐,為了救出被賣到妓院的巧姐,輾轉多地,打聽巧姐下落,甚至不惜賣房賣地贖回巧姐,這是用生命報恩,這種“點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高貴品質常常在劉姥姥這些普通人的心上,而在市井小人口中,文人墨客筆下。

大廈將傾時的豪門行色人物關鍵時候比不了一個農村老太太。榮國府敗亡,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別人像躲瘟神一樣躲著賈家時,劉姥姥能挺身而出,而那些富甲一方,門生故吏盤根錯節,平時表忠誠、獻殷勤的達官顯貴呢?滿口仁義道德飽讀詩書的兩榜進士賈雨村呢?卻早已鳥獸散不見了蹤影,他們不顧原則底線,甚至於落井下石,恩將仇報,把骨子裡見風使舵、投機鑽營、唯利是圖的本來面目顯露無餘。

而對於我,當時是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窮鄉僻壤孩子,衣不蔽體,一日三餐都成問題,走出大山上學,奢望有朝一日能填飽肚子,僅此而已,又何德何能與劉姥姥相提並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