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縣名考義

【摘要】周至縣,舊作盩厔縣。傳世文獻對於盩厔縣縣名的含義多解釋為“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義即盩厔縣縣名來源於本地區山環水繞的自然地理景觀。實際上,盩厔縣縣名的含義可能與周先公“公叔祖類”之名諸盩有關。隨後經歷了人名—地名的演變過程,由此看來,“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的解釋可能是有問題的。

【關鍵詞】周至 ;盩厔 ;諸盩 ;周先公 ;山曲水曲

周至縣,原名盩厔縣,1964年國務院頒佈的《簡化漢字總表·附表》規定,盩厔改為周至。盩厔縣初置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漢書·地理志》“右扶風”下有“盩厔”,班固自注雲:“有長楊宮,有射熊館。”並未涉及盩厔之名義。直到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載:“盩厔縣,漢舊縣,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這一解釋似乎反映了盩厔縣域具有山環水繞的自然地理景觀。暫不論其對與錯,李吉甫的這一觀點對後世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例如宋代成書的《集韻》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廣韻》山水用字互易,曰:“盩厔,水曲曰盩,山曲曰厔。”《資治通鑑注》:“山曲曰盩,水曲曰庢。”元代的《類編長安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寰宇記》亦曰:“山曲曰盩,水曲曰庢。”明代的《大明一統志》《林登州集》;清代的《大清一統志》《說文解字注》;當代的《漢語大詞典》,都相互引用,沿襲李氏之說。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盩厔”有了進一步的解釋,稱“即周旋、折旋字之假借也。”清代學者王先謙解釋為“盩庢與周折同音。周旋中規,折旋中矩。”折旋,即曲行,古代行禮時的動作。“立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實際上,“折旋”可能是指作直角拐彎式的圍繞著行禮的一種方式。因此“折旋”本身不是一種禮節,是一種行禮的移動方式。這種行動的軌跡是有直角、或角度的拐彎的,而不是圓周式的。據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其卷一引元歐陽玄詩:‘先生去隱齊堂村,境趣佳慮如桃源;西出都門二百里,山之盩厔水浩亹’” 這一解釋更能說明,盩、厔二字是形容環繞、圍繞的不同路線形式,即盩是無角度的圓形的圍繞;厔是有角度轉折的圍繞。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有的人卻說“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了。也就是說,盩、厔二字都可以形容山和水的走勢,只不過盩由於是圓形無角度的,故更多地形容河水的流動;厔由於是有角度的突轉,故更多地是形容山勢。當然也有和緩圓轉的山勢,也有突然轉折的水流。

周至县名考义

如前所述,相關史地著述大多認為 “盩厔”地名的得來,是緣於該地區山環水繞的自然地理景觀。如《通典》對“盩厔”的解釋是“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又宋代成書的《長安志》稱“盩厔縣,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元代的《類編長安志》亦云盩厔縣“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為名。然而,這些解釋都是來自於唐代李吉甫。可以說這是有關盩厔語義解釋的一種由來已久的意見。問題在於符合這種山水曲轉、環繞的地貌可以說很多,為什麼唯獨盩厔縣如此稱呼呢?實際上,盩厔地名的含義可能與周先公的人名有關,有關這一點,筆者試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相結合的方法給予論證。

先秦時期,地名與人名、族名有互用的現象。地名盩厔或與周先公“公叔祖類”之名諸盩有關。《禮記》載“大王父,曰諸盩。”大王就是古公亶父,其父便是公叔祖類[公祖類有多種說法,《世本》稱公叔祖類 為“太公組紺諸盩”,《史記·三代世表》稱公叔祖類為“公祖類”,皇甫謐則說公叔祖類名叫“公祖”,一名“組紺諸盩”,字“叔類”,號“太公”。],或稱公祖類、祖類等。《集韻·尤韻》載“盩,諸盩,周先公名。”周原甲骨文H11:84雲“貞:王其禱,侑大甲。冊周方伯盩,思正不佐於受。有佑。”其中“周方伯”是封號,“盩”是周方伯的私名,二者當連讀為“周方伯盩”, 範毓周認為盩方伯盩就是周人的仙君祖神太公諸盩。

至於厔字,傳世文獻或作“至”、作“庢”,如胡三省《資治通鑑注》“山曲曰盩,水曲曰庢。”則與“室”有關,據《玉篇·厂部》記載“厔,室也。”按周制,建室先建廟。《禮記·曲禮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由此,盩厔或可解釋為盩廟,即與作為人名或地名的盩有關的廟室。盩廟的修建,與周人早期的活動密切相關。盩厔縣在早周時期,植被茂密,資源豐富,周人南渡渭水,常來此地獲取生產、生活所需品。《詩·大雅·公劉》雲:“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史記·周本紀》載:“(公劉)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漆水就是今天流經麟遊、乾縣、武功縣境內的漆水河。沮水就是武功縣境內與漆水匯合注入渭水的湋水。《史記》正義說,“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也。”漢代的漆縣包括今天的麟遊、彬縣、乾縣的一部分,公劉沿麟遊、乾縣境內的漆水南下,當是在漆水與沮水合流後注入渭水處渡過渭水的。於此處南渡渭水,便是盩厔縣地。自公劉居邠始,到武王滅商前,一般認為先周時期的世系有十二代。即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渝、公非、高圉、亞圉、公祖類、亶父、季歷、文王。公劉時期,商人在關中活動加強,周人活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到了古公亶父時期,由豳遷岐,營建周邑,立國於周原,勢力漸長。古公亶父時期的南下和拓展應當是先周勢力逐漸增強的里程碑事件,其之前的諸先公可能已經在積極試探和多方經營了,這其中也許就包括公叔祖類曾南下渡渭而到過今盩厔一帶。建國周原後,古公亶父繼續拓展周人的勢力範圍。由於當時生產、生活需求量的擴大;加之緬懷其父諸盩,迫使古公亶父最終決定在盩厔縣建宗廟,以行祭祀。筆者推測,古公亶父在盩厔縣建廟祭其父祀諸盩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自然地理條件,廟宇、住所所在地需要地勢較高,有一定的坡度,便於排水。盩廟在今盩厔縣竹峪鄉,其地勢較縣域東部地區高。二是為翦商做準備,古公亶父先是建立奠定姬姜同盟關係,穩固後防。接著劍指崇國,為掃清翦商眼中釘,統一關中做準備。崇國在今盩厔縣東戶縣一帶,勢力強盛,是周人東進的攔路虎。公季時期,周人活動向東拓展,越過盩厔,到達戶縣。《周本紀》集解引皇甫謐雲:“(公季卒),葬鄠縣之南山。”可見季歷時周人勢力已經到達戶縣一帶,位於戶縣之西的盩厔地區,則在周人自周原從西向東的推進過程中,至少在季歷時期已經為周人所掌控,或在之前的古公亶父、公叔祖類時期已經到達了盩厔地區。到了文王時期,全據關中,定都於豐。武王時期,終完成翦商大業。

盩厔縣在西周時期一直歸屬於王畿,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武王時期,三大重臣周公、召公采邑在周原,師尚父采邑在今盩厔縣、眉縣之間。此外,文王時組建的、保衛宗周故地的西六師,其中金文所見的有豳師和盩師。盩師,其駐紮地在今盩厔縣。盩厔縣位於渭河南岸,是王畿通往虢和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溝通周原和鎬京往來的重要據點。如據傳出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的《旅鼎》記載“唯公大(太)保來伐反(叛)屍(夷)年,在十又一月庚申,公在盩師(次),公賜旅貝十朋,旅用乍(作)父丁尊彝,來(萊)。這篇銘文記述了西周康王時期召公征伐東夷,旅從徵有功,召公在盩這個地方賞賜旅貝十朋之史實。估計是召公率領軍隊伐東夷獲勝後,向西班師回朝,先到鎬京向周王彙報,之後要到自己的封地“召”去中途經過盩師,稍有停息,對這次戰爭中立功的旅進行了封賞。由此可見,召公這次自鎬京去自己的封地“召”應該是先從渭河以南西行,經過盩師後再北渡渭河,到達其采邑“召”地。盩師,即駐紮在盩這個地方的軍隊,盩地本是封於太師姜尚公的。據唐蘭的意見,盩是當在漢代的右扶風盩厔縣。周初器有盩司土幽卣(《集成》10·5344·1-2)和盩司土幽尊(《集成》11·5917)。卣銘和尊銘中的“盩司土”很可能就是盩師這個駐軍地點的 “司徒”一職。楊樹達認為“古縣邑皆 有司徒司馬司工,不必天子諸侯之國始有之也。”周代的官員一般都管軍政事務,“盩司土”也應參與“盩師”的軍務工作,便於軍隊在 戍地執行任務。 另外甲骨文中有一個作“

周至县名考义

周至县名考义

周至县名考义

”等形的字,多見於武丁卜辭,如《合集》104、105、6818等。施謝捷釋該字為“盩”之初文,並認為其可作為人名、國族名或地名,甲骨文的“

周至县名考义

”在金文《史頌簋》中作“

周至县名考义

”(《集成》04236),當在今陝西周至縣境內。“公亶父遷居周原是在武丁以後第五個王(共三世)武乙時期,則武丁時期當早於古公亶父的父輩公叔祖類在位的時期,如果是這樣,則早在公叔祖類之前的商王武丁時期,盩作為人名、國族名或地名的情況已經出現了。那麼,周先公祖類至該地之前,或許就已經有或為國族名、或為地名的“盩”了。如果把 “類”看作是公叔祖類的私名的話,“諸盩”當是祖類或因為到過該地而獲得的一種稱號,或許是一種諡號。“諸盩”有“去到盩地或盩國族”的含義。如此一來,“盩”或許經歷了國族名、地名—人名—地名的變遷過程。

從上文可知,盩厔縣縣名的含義最初與周先公諸盩有關,即地名來源於人名。盩厔一詞可看作是盩廟,盩室,是古公亶父及周人、當地人對於諸盩的紀念和緬懷。盩廟的使用,使得文王組建六師時,必然有所考慮,如豳地,建豳師;盩地,建盩師,也就自然而然。至此,盩,作為地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漢武帝時期,置建盩厔縣,官吏知曉本地名盩,有厔,但卻不知具體緣由,或因史料缺失的緣故。唐代,李吉甫根據盩厔縣具體的山川形勢來推測盩厔縣縣名的解釋。李氏對於盩厔縣自然地理景觀的如實描述,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世人對於盩厔縣縣名解釋的空白,以至於後世奉為圭臬。傳世文獻的相互引用,使得當代人難以避免的產生這樣一種認知:盩厔縣的命名,是因為本地區山環水繞的自然地理景觀,即山曲曰盩, 水曲曰厔。

地名是人類社會各種信息的載體,是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一個地名的誕生,往往都蘊含著人文、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地名不僅是城市歷史的活化石,也是展示城市歷史發展變遷的名片。盩厔這個地名,不僅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潛藏著生動的自然地理景觀,這種集歷史與地理兩方面因素為一體的地名是周至縣最珍貴的禮物。希望在今後周至縣社會建設中能夠有所展現。

來源:《中國地名》2018年第12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伍晨嫣

試談中國地名的示位性

清代新疆移民地名考述

完顏婁室神道碑所涉及部分東北地名述略

地圖史興起背景下方誌地圖研究概況及其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