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流行在西北高原的秦腔劇種,真可稱得上是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了。之所以這樣來形容,當然除了它的歷史源遠流長而外,還在於秦腔作為我國梆子腔開山鼻祖,不僅孕育出眾多的北方梆子聲腔劇種,同時還對我國的二簧腔,弋陽腔,甚至包括崑山腔、梆子腔在內的多種戲曲聲腔的形成,也曾給予重大影響。這就難怪有人曾激動地呼籲;“我們國中各種戲劇的起發點,都來自於陝西”。“若想考究以前的法則,當然應該追根尋源,由西安秦腔入手,所以說:國人若想研究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國戲劇,非到西北去不可”(《齊如山全集》臺灣版)的慷慨感嘆之詞。那麼,秦腔的歷史究竟能有多長呢?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舞臺上的秦腔

老實說,截止目前,這還是個眾說紛紜、未成定論、尚待繼續發掘探究的課題。但從古今學者對此持續了二百多年的爭論情況看,大致不外乎以下這樣五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秦腔歷史的源頭應當追溯於先秦的“祓穰”。因為,當時的秦地,就已出現數人代面、手執戈盾、身披熊皮、“錐維”狂歌的神舞形式。儘管這種形式當時只是作為“驅鬼逐疫”的儀式而在民間流傳,但是,“近於戲”。更何況到了秦二世胡亥時代,已經轉化為既有歌詞說教,又有音樂伴奏的民間歌舞形式了。因此,有人將其視作今日秦腔(即梆子腔)最早萌生的雛形。清嘉慶時人楊靜亭《都門紀略》(1845年刊行)便是這一觀點的積極倡導者。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楊靜亭《都門紀略》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秦腔肇始於秦漢時期的“燕趙悲歌”。所謂“燕趙悲歌”,實際上是指秦始皇宴前由趙女擊鼓、燕人高漸離謳歌唱出的一種“悲壯之聲”。高漸離本是燕國的賢人,他為報滅燕之仇,便藉歌唱來接近始皇,以便伺機刺秦王,結果反被嬴政所殺。漸離死後,秦人慕其為人,紛紛仿唱他的歌聲,這歌聲慢慢又由悲壯而變為激越,風格上頗與秦腔接近。因此,清末民初的穆辰公,以及稍後的徐慕雲,便把它同後來的秦腔聯繫了起來,並分別在《伶史》與《中國戲劇史》中認定它正是今日秦腔的先聲。另外,到了秦漢百戲雜陳時期,我國最早的劇目——秦聲角艇戲《東海黃公》,已在秦地誕生。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伶史》

該戲所演述的是人虎相鬥的一個故事,而且集化妝、表演於一體,通過虛擬的動作來演繹劇本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這當然意味著它將已接近於戲曲藝術的形態,何況它產生於秦地,必然使用的是秦地語言,歌唱則是秦聲。所以,它自然標誌著秦腔的形成。第三種說法認為秦腔形成於唐代。這一觀點最早見之於清乾隆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1775-1778)。理由是唐代的演劇教坊與梨園子弟,大都集結於京畿長安,金元院本中一人坐唱,一人表演的形式,後來慢慢演變為“曼綽”(即高腔或京腔)和絃索。其中曼綽流於南方,變為弋陽腔、海鹽腔、崑山腔,而絃索流於北方,則變為楓陽腔、襄陽腔和秦腔。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秦腔《鍘美案》劇照

這一觀點,又被近人範紫東的《樂學通論》加以肯定和給予進一步的論證。同時他又把唐代樂人李龜年所創《秦王破陣曲》、《一戎大定曲》,不僅將它“慷慨激越”的音樂風格與秦腔聯繫了起來,同時還從其名稱上加以證實。因為當時人們就把李龜年這種自成一派的腔調,統稱為“秦王腔”,簡稱為“秦腔”。因此,他把唐代梨園稱之為秦腔、二簧的策源之地,把開元、天寶視作奏腔、二簧的發祥之時(公元714-775)又把李龜年、李鶴年、黃障綽、康崑崙等一代音樂風流倜儻稱作秦腔、二簧的創始人,還把唐玄宗視為秦腔、二簧的開山始祖。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唐玄宗像

第四種說法認為秦腔形成於金元。如清乾隆五十年(1785)吳長元的《燕蘭小譜》、清咸豐七年楊懋建的《長安看花記》等,均持這一說法。理由是當時的金元雜劇就已有南戲、北戲之分,其中南戲中有四平調,北戲中則有秦腔和高腔。這一觀點又被解放前王芷章《腔調考源》更加明確地提了出來,即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的金元院本失散以後,演變而為“絃索”的歌唱,流入陝西變之為秦腔之事。第五種說法認為秦腔形成於明代。這一觀點由清嘉慶八年(1803年)小鐵笛道人的《日下看花記》首先提出,並得到周貽白、陳登原、馬少波、張庚等人的支持。他們異口同聲地肯定秦腔在明代中葉或末年就已形成或萌芽。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舞臺下的秦腔演員

特別是明代萬曆年間抄本《缽中蓮》傳奇,其中第十四出《補缸》中,出現“西秦腔二犯”之詞,唱詞全為整齊的七字、十字句。“西秦腔”即秦腔,“二犯”即“二轉”,“轉”也就是“轉調”,似指秦腔中苦音與歡音兩大不同調式而言。這一實物無疑對上述觀點提供了佐證。再如周貽白也在《中國戲劇史發展綱要》中指出,“清代初年,從陝西來到北京的‘秦優新聲’—亂彈,當系由明代弋陽腔流行到西北,與當地語音或其它唱調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項聲腔,其不同於弋陽腔的地方,也就是有了管絃樂的隨腔伴調”。周貽白所說“從陝西來到北京的‘秦優新聲’—亂彈”,實際指的就是清乾隆時期著名秦腔演員魏長生在京演出的腔。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舞臺下的秦腔演員

魏長生,字婉卿,排行老三,故又稱他為“魏三兒”。1775年也即清乾隆四十年,他首次赴京獻藝,結果遭到冷遇,1779年他再次進京,並參加雙慶班演出,結果以《滾樓》一劇,名動京城,並使“六大班頓為減色”,也使京師舞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次魏長生在北京演出的成功,無疑標誌著秦腔劇種的成熟與昌盛。對於秦腔歷史淵源的討論,從清乾隆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發起直至今日,已整整持續了兩個多世紀,卻依然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使我們從中看出,秦腔的確是個極為古老的地方劇種。那麼,也許有人會問,秦腔為什麼能夠經歷如此漫長的歷史之路呢?這當然有其自身的原因。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魏長生蠟像

其中至為關鍵的,就是在它整個萌生、發展、形成過程中,雖然也吸收和借簽了其他樂舞形式的某些因素,但就它本身表現形式產生,卻不是建立在繼承某一同類藝術形式的基礎之上,就是說,它從形式到內容,都不是某一基本形態的變化形態,而是依賴於通過自身的探索,去創造白身的表現形式,並逐漸加以自我完善的。這當然在它比整個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承受更多舉一反三的失敗教訓和折騰。自然比起那些後來均在現成形式與內容基礎上順利地裂變和演進而形成的劇種,成型得要慢。這似乎已成為一條規律。從我國眾多戲曲劇種的發展史來看,大凡在某一成型劇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劇種,較之於經歷創格之路的古老劇種,其歷史都不過長。

作為一位子孫滿堂的“古稀壽星”,秦腔的歷史究竟有多長?

秦腔在舞臺上的呈現

比如說京劇,它是在徽、漢、昆、梯四大劇種聲腔基礎上的融合、衍變、發展而成,其歷史不過二百餘年;評劇則是在吸收京劇、河北梆子以及皮影和大鼓等音樂與表演形式的基礎上而形成,所以,他的問世才是本世紀初期的事;而甘肅的隴劇,歷史才僅僅三十餘年,原因就在於它是在隴東道情皮影小戲和秦腔表現程式的基礎上,順利裂變產生的結果。相反,諸如崑腔、漢劇、秦腔這類古老劇種,差不多它們都是經歷了艱難的創格之路而逐衍成為戲曲劇種的,所以,比起那些只是繼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劇種,自然成型和成熟得要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