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說起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由於缺乏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今天難以清楚地瞭解。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稀有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記錄,依然可以略知一二。

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人的用餐制,就目前而言,學術界認為商代是實行兩餐制的,其依據是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的記載。據董作賓的《殷歷譜》,商代的紀時法中稱上午九、十時為“大食”,下午四、五時為“小食”。當兩餐的時間已形成慣制才被納為時辰專名。至於兩餐制何時轉變為三餐制,即今日人們日常生活中通行的一日三餐制是何時確立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據《中國飲食史》和《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記載:“大概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而得以推廣開來。”一些文化史、古文獻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專著如陳直《漢書新證》、韓養民《秦漢文化史》、烏丙安《中國民俗史》等普遍認為:我國三餐制較早,古稱“三食”,和今日相同,分早、午、晚三頓。胡新生在《談古代日常生活中的“三食”習慣》中指出:一日三餐制“至少在兩千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即已形成”。飲食學界的向春階認為“到漢代以後,三餐制才比較普遍起來,從元代起三餐制正式形成。”但不管怎麼說,宋朝以前,多數人還是一日兩餐;宋朝以後,多數人開始一日三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