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爾真院長專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往鑑來,可以制利害;居安思危,有備則無患——後疫情時代的防控思考

與大自然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風和日麗,也有風雨交加。然而,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英雄的醫護人員義無反顧奔赴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驅散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陰霾,終於撥開雲霧,迎來豔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短短兩月餘,這座英雄的城市默默上演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英雄故事。

由來自上海市40家醫院的148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於1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爾真院長帶領下馳援武漢,接管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兩個重病房和一個重症監護室共140張床位的醫療救治工作,3月22日凱旋返滬。為此,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陳爾真院長。從重症醫學專家的專業和深入,到率領百餘名醫療隊將士出征前線的睿智與魄力;從醫院管理者的高瞻遠矚,到醫者跨越國界的博愛與大義——深明大義,深悉小節,陳爾真院長將抗疫經歷、經驗及疫情後的思考深入淺出,娓娓分享。本文整理訪談精要如下,以饗讀者。

「陈尔真院长专访」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往鉴来,可以制利害;居安思危,有备则无患——后疫情时代的防控思考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勝利凱旋

問:您帶領的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在55天的前線支援工作中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克服了哪些困難與挑戰?

陳爾真院長:截至3月20日,我們共完成了332例確診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救治任務,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共計237例;累計治癒出院278例,總治癒率達83.73%,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治癒率分別為82.8%和52.94%。

這些數字是讓我們欣慰的,但每一項數據的累積,都凝聚了醫療隊戰友克服重重困難的艱苦奮戰。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原身並非一家傳染病專科醫院,改建初期,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院感防控流程、人員配置等方面均存在諸多短板,嚴重影響醫患安全。到達武漢早期,醫護人員防護物資、醫療設備短缺;供氧力嚴重不足,影響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醫患比例嚴重失衡,隊員工作負荷巨大;醫療隊員來自40家不同醫院,日常工作方式、文化背景各異,要面對陌生的戰場、陌生的戰友、陌生的疾病……有限的資源、有限的人力,我們只能因地制宜,及時制訂、優化了各項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強培訓,加強隊員間的溝通、形成合力,注重規範和細節,釐清矛盾主次、科學處理問題,保障了醫療安全和質量,確保了救治工作的順利、高效推進。

早期預警,早期干預,一人一策,不斷優化——新冠病毒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防治四大要點

問:結合您前期豐富的救治實踐,針對新冠病毒感染後疾病發展特點,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要點有哪些?

陳爾真院長: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前期發表於《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一文(來自72314例臨床報告確診病例),以及鍾南山院士等於2月28日正式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中國2019冠狀病毒病的臨床特徵”)一文(來自1099例實驗室確診病例),我們可以看到,輕/中症病例約佔81%,經積極治療普遍預後良好、病死率低;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分別約佔15%和4%,病死率分別約為30%~40%和50%~60%。

在疫情後期,隨著醫療資源的補充和配給、診療經驗的逐步總結和積累,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獲得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比例逐漸提升,發展為重症、危重症的比例隨之明顯降低。因此,建立潛在重症、危重症病例早期預警體系,進而早期識別、早期個體化綜合干預,對預防患者發展為重症、危重症極為重要。一方面,高齡、合併複雜基礎疾病(如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是高危因素,早期階段需特別警惕其轉為重症、危重症風險;另一方面,體溫、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水平及肺部病灶影像學進行性惡化或持續無法改善者,也屬於重症、危重症預警信號,應積極採取相應有效措施干預、控制。

對已經發展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鑑於其基礎狀況、臨床表現、對治療手段敏感性等個體差異,需依據前述核心指標水平變化,採取個體化、多學科綜合治療,並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及時調整和優化方案。

沿用成熟模式,應對重症共性;主導學科合作,制訂個性策略

問:您認為重症醫學專業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抗戰中發揮了怎樣的重要作用?

陳爾真院長:疫情防控無疑需要多學科共同參與和努力,而由於新冠病毒侵襲性強、感染後疾病發展快,患者基數大且重症比例較高,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離不開重症醫學科的力量,重症醫學專業顯然是本次疫情救治核心主力之一。重症、危重症患者,無論是新冠病毒肺炎還是其他疾病,其病理狀態具有共性,其治療原則遵循一套整體的理念和模式,需兼顧全身各系統器官功能的維持和改善。一方面,本次疫情救治工作,對重症醫學醫護人員日常的專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既往成熟的臨床實踐經驗亦可為本次疫情救治所用。因此,以重症醫學為平臺、多學科共同參與,制訂個體化治療策略,是新冠病毒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療的關鍵。本次疫情的防、控、治實戰工作也充分提示我們未來加強對重症醫學專業人才規範化培訓、夯實臨床基礎、提升專業素質的重要性。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往鑑來,可以制利害;居安思危,有備則無患——後疫情時代的防控思考

問:回顧本次抗疫經歷,您認為與當年SARS疫情應對相比,我們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變化如何?在體系建設、能力培訓、應急演練等方面還有哪些有待完善之處?

陳爾真院長:相較於2003年的SARS疫情,基於既往的經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醫學技術的發展,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應對能力,進步是不可否認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每一次災害都應成為歷史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因此,疫情後的總結、反思是極其必要的。

其一,疫情報告制度的客觀性、各級信息的對稱性有待增強,才能在疫情萌芽階段,通過合理合情地公開報告,既防止恐慌,又有效提醒公眾自我防護,儘早遏制疫情傳播和發展。

其二,疫情防控的應急預案落實力度有待強化,每一處細節的執行和到位改變甚至決定整個事件的結局。

其三,醫療救治物資儲備機制有待改進和優化。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戰役,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疫情早期時暴露出來的前線防護物資、生活物資匱乏,反映出我們應急能力的短板,也不可避免會影響疫情防控效果。物資儲備的投入是必要且不可打折扣的,實際上,科學、有計劃地利用儲備物資並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將需定期更新的物資用於日常演練,可有效提升醫護人員的應急專業能力。

其四,“平戰結合”的重大傳染性疾病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體系有待建立。綜合性醫院在日常運作的同時,也應具備“平戰結合”的能力,即:有預見性地設計和置備應急病房及硬件設施、組建和培訓高水準的應急醫療隊(也為“整建制”救援奠定基礎),同時科學地統籌規劃,正常時期充分利用,不浪費資源,但不放鬆常態化的演練、應急設備的維護更新,關鍵時刻“能打仗、打勝仗”,災害發生時能夠從容、及時地實現床位迅速騰空、應急設備快速啟用等。

綜上,只有真正做好“人、財、物”的充分儲備,才能足夠從容、高效地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以制度約束人,以規範管理人,以文化引導人——後疫情時代的醫院精細化管理

問:從醫院管理者的角度,您認為在後疫情時代,醫院管理方面需要做哪些思考?

陳爾真院長:其一,以醫院為單位組建醫療隊,“整建制”接管和支援前線病房的策略亟待重視。不言而喻,來自同一家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無論從醫院文化還是專業配合上都更默契,更有利於醫療隊快速、高效地投入救治。

其二,院感防控力度的增強。一方面,本次疫情中,不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反映出院感防控的不足;同時,不僅是傳染病,包括細菌耐藥也是院感防控的重要內容。必要的日常投入才能從源頭上遏制感染事件的發生,進而節約醫療資源、保護醫患健康。

其三,醫院日常的精細化管理、流行病預警體系建立有待加強。例如,對日常收治的發熱、腹瀉等流行病特徵性症狀患者數據統計,應精細到時間維度上的縱向、持續對比,才能有效預警、早期防範,以信息化手段實現精細化管控。

其四,醫務人員綜合能力的提升。現今的醫學人才培養體制,學科分野越來越細,專業化無疑極大提高了本領域疾病的診治水平,但“專業化”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避免形成了學科間的隔膜,限制了視野和思路,關鍵時刻更是侷限了“用武之地”。

其五,疫情救治中敬畏生命、全力以赴的醫學精神應在今後的日常醫療實踐中繼續傳承和延續。

醫學無國界,“中國經驗”與國際共享

問:瑞金醫院在國際交流方面一直在國內領先,目前國外疫情蔓延,您和團隊是否開展了關於疫情防控中國經驗的線上國際交流與分享?

回到上海後,我又相繼參加了與意大利、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線上交流會,介紹了我們武漢前線以及上海的抗疫經驗,並進行了答疑和討論。後續,對有需要的國際同道,我們仍然會繼續積極地分享中國經驗,期望助力全球早日全面戰勝疫情!

「陈尔真院长专访」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往鉴来,可以制利害;居安思危,有备则无患——后疫情时代的防控思考

文字|中國醫學論壇報 清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