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村集體“腰包”鼓起來———懷遠縣褚集鎮因地制宜壯大村集體經濟

  “過去這條溝裡都是垃圾,如今經過清理整頓後,你看這清凌凌的水,住在附近心情真的很舒暢。”4月1日上午,懷遠縣褚集鎮褚集村村民褚滿意指著家門口的大溝高興地說。


  大溝清理是褚集村兩委為民辦事的一個縮影。“2017年以前俺們村還是個‘空殼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為村民辦點事,可是村裡沒有錢,幹群關係也不密切。”褚集村黨總支書記趙友西說,經過幾年發展,2019年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村幹部們說話更有“底氣”,過去很多想幹的事也能幹成了。
  和該鎮大多數村一樣,褚集村位於懷遠縣西北部,地處偏僻,種植結構單一,資源稟賦匱乏,同時也是全市100個重點幫扶村之一。“壯大村集體經濟,唯有在土地上想辦法、做文章,但當前農業產出增值效益較低,給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瓶頸。”褚集鎮黨委書記劉化儉說,2019年以前,該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集體經營性收入2萬元以下的空殼村有3個,大多數村僅僅依靠著上級下撥的黨組織運轉經費來維持工作運轉。
  在劉化儉看來,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是當地鄉村振興的“短板”,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是實現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一個重要抓手。
  如何破除發展瓶頸,激活一池“春水”?唯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善於創新,勇於實幹。
  “先天條件是我們的短板,也是潛在的優勢,全鎮11萬畝土地,如果發展服務經濟,應該是一條行得通的路。”劉化儉說,他和鎮村幹部算了一下,僅每年午、秋兩季秸稈離田作業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意見統一,行動就有了方向。去年,褚集鎮黨委出面和全鎮的秸稈經紀人簽訂協議,在秸稈收儲上做起了文章。“村裡為經紀人提供協調場地、劃定作業區域、調解矛盾糾紛、後勤保障等服務,按照實際作業面積每畝收取6元‘作業服務費’作為村集體收入。”褚集鎮黨委副書記譚志水說。

  秸稈打捆作業收取作業服務費,受到了秸稈經紀人的歡迎。王明明是鎮裡的秸稈收購大戶,僅在褚集村的服務面積超9000畝,“過去由於沒有簽訂服務協議,每次收秸稈都不是很順利。有時候面臨其他經紀人的競爭,有時候群眾不支持、不理解。”王明明坦言,簽了服務協議以後,由於有了村兩委的“保駕護航”,過去半個月才能完成的秸稈打捆作業,去年5天時間就完成,秸稈打捆作業進行得十分順利。
  依託本地資源,秸稈變成了“金寶貝”。去年一年,褚集鎮各村共收取秸稈離田“作業服務費”62.4萬元,僅褚集村集體收入就增加近6萬元。去年,褚集村又爭取了秸稈收儲大棚項目建設,以每年11萬元的租金租給經紀人使用,同時成功申報了60萬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入股建設玉米水稻烘乾塔項目,可持續為村裡年增收30萬元以上。
  嚐到甜頭的褚集人把下一步增收工作重點放在了做強產業上。“產業發展得好,是保證村集體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重要抓手。鎮村兩級多次去外地考察特色種植,尤其是在山東平邑九間棚村,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一個村子發展金銀花產業,有幾十家企業,集體收入上億元。”趙友西坦言,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思路一變天地寬。多次的外出考察,大大解放了束縛幹部的傳統思想。褚集鎮在全鎮15個村種植220畝金銀花,由平邑一家公司提供種苗,負責銷售,三年後每畝收入不低於5000元,收益期長達20-30年。“我們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投入村集體經濟2.6萬元試種了11畝金銀花,收入全部是村集體收入,並帶動了十戶貧困戶就業,等再過幾年,如果效果好,再全面鋪開。”趙友西說。

  今年疫情期間,褚集村兩委班子也沒閒著,除了做好防控疫情之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購買了灑水車和無人機,準備成立綠化公司和農機合作社,積極拓展服務型經濟。該鎮其他村子也在積極嘗試,力求在可持續增收上下功夫,確保村集體經濟收入像“滾雪球”一樣逐年壯大。
  “緊緊圍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三變’改革為切入點,以‘一抓雙促’為總抓手,縣裡編制了《懷遠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2019—2022年)》,明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發展思路、扶持政策、實施階段、組織保障等內容,力爭到2022年,全面消除集體經營收入薄弱村,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達到11%以上。”懷遠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年福燁 通訊員 張楠楠) 來源:蚌埠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