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曾經,我是一個心“特別小”的媽媽。孩子一打個噴嚏,我就想:壞了,又要感冒了。進而腦補孩子發燒的樣子,想醫院裡排起的長隊,想自己上班又得請假。想來想去,孩子還沒怎麼樣,自己先心焦得不行。

讓我心焦的事情簡直太多了,比如女兒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突然不願去上美術課,在幼兒被小朋友撓了臉,說害怕某一個動作……我的玻璃心隨時都能碎成一地。

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不斷衝擊著我的神經,讓我覺得養孩子怎麼這麼難,果真是“養兒一百日,常憂九十九”

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有一天,我讀了作家莫言的一篇文章——《陪女兒高考》,發現莫言先生比我更“玻璃心”。

趕考的路上,所坐出租車牌號為575讓他激動,預想女兒考出575分;等紅燈時一旁的車尾號268讓他心驚,怕女兒考268分,趕緊看後邊的629壓壓驚,轉念一想卻又不相信女兒能考出629的高分。擔心麻雀叫吵著女兒睡覺,擔心知了叫吵著女兒考試。

我被莫言先生風趣的描寫逗笑了,沒想到他和我是同一款“杞人憂天”型父母。

仔細想想,這諸多的擔心其實是豪無正作用的,反而會起副作用,並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模式。

莫言女兒考完化學,想起在試卷上寫了一個字忘了擦掉,擔心被當做作弊而記零分,老師說沒事還是不放心,直鬧得莫言做好了申訴打官司聯繫媒體的準備……

據報道,莫言女兒高考成績也並不理想,沒有考出平時模考的水平。可見,先生的心也是白操了。

自身有錯不容易覺察,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同樣的問題後,我開始反思:究竟我這種處處擔心的心理能不能改變?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通過讀書我知道我這種思維方式,屬於典型的“災難化思維”。

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什麼是“災難化思維”?

《應對焦慮》一書中指出:所謂災難化,就是想象某種災難即將來臨,發生了一些稀鬆平常的事,就想到災難化的後果。

簡單的說,災難化思維就是把一件事的後果極度往壞處想,想得越恐怖越好

災難化思維通常包含“如果……怎麼辦”這樣的字眼。孩子一打噴嚏,就想如果孩子高燒我該怎麼辦?孩子小學一年級成績差,就想如果孩子將來考不上大學怎麼辦?孩子玩會遊戲,就想如果他將來沉迷遊戲怎麼辦?如果我出車禍怎麼辦?

審視加重這種恐懼的思維方式,不難發現,常常都是災難化思維在作祟。

孩子打噴嚏,很多情況並不是感冒,即使是感冒了也未必會發燒,即使發高燒,也可以去醫院。孩子小學一年級成績差,離高考還遠著呢,可能只是暫時沒“開竅”,不能過早下定論。孩子玩會遊戲,其實是很平常的是,我們可以找到方法讓孩子適當在遊戲中放鬆,而不是一味害怕和打壓。

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災難化思維導致焦慮

朋友彩霞是一位二寶媽,去年生完二寶一段時間,把她愁得不行。

原來生了二寶後,正好是暑假,大寶被姥姥帶回老家待了一個多月,回來後怎麼也不肯上幼兒園了。

大寶當時是上大班,也就是說再有一年就要上小學了。不上幼兒園事小,可是將來不願上小學,那可怎麼辦?

大寶在家哭著不上幼兒園,彩霞也哭,她說,一想到大寶在小學門口哭鬧不肯進校門,就覺得天都要塌了。

家裡迎來二寶,大寶被姥姥帶回老家,回來後暫時不願上幼兒園,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彩霞這種由孩子一時不愛上幼兒園就擔心她不能順利入學的思維,也是典型的災難化思維了。

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我們為什麼會出現災難化思維呢?

《反焦慮思維》一書中提出,大腦在不斷地發射電脈衝,其中有一種β波用來完成認知任務和集中注意力。但如果β波一直佔著主導位置,陷在β波里的人往往會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將事情想得比實際要嚴重得多,結果就導致“災難化思維”的出現。

父母們常常採用這樣的災難化思維,不知不覺就變得越來越焦慮了。當今社會應該是史上最重視孩子教育的社會,父母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擔心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太多,擔心孩子的習慣不好,導致將來成長出現問題。張家孩子學了花樣滑冰,李家孩子編程比賽得了第一名,“牛娃”那麼多,我家孩子也得琴棋書畫、德智體美樣樣都行。

網上各色專家們一人一套理論,今天有人說要讓孩子自由玩耍,明天有人說不逼孩子一把就不是好爹媽。各種信息轟炸得父母們生怕一不留神做錯點什麼毀了孩子一生,進而更加患得患失,焦慮得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

怪不得有人說:“無娃一身輕,有娃變神經。”

知乎上一個求助的寶媽,兒子喘氣重她擔心心臟有問題,兒子吐奶她擔心有腦瘤,孩子比較木訥她懷疑是自閉,最終通過多次檢查,核磁共振、抽血、腦電圖、DNA等都做了,那些她擔心的問題一一排除,她有開始擔心孩子說話晚了……

事實上,我們擔心的事情大部分都不會發生。

彩霞家大寶又在家待了一個月,感覺整天對著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弟弟挺無聊的,主動要求上幼兒園了。今年上小學也很順利地融入了新的學習生活。

心靈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不管你有多愛他(她),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她)祝福吧。”

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如何破除“災難化思維”,做“心大”的父母?

《反焦慮思維》中指出,擺脫災難化思維的唯一出路是轉變大腦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自覺地將大腦狀態從β波轉變成α波,逐漸摸索出解決的辦法。

α波能給我們“忽略不適合焦慮想法”的權力,讓我們迴歸一種更加舒適的內心狀態,而且在這種狀態裡可以不加判斷地接受信息。

而達到α波狀態的一個輕鬆辦法是冥想,或者在5分鐘裡反覆地從1到5地數著呼吸。這樣能讓我們的身體暫時從災難化思維和焦慮中緩解。

《應對焦慮》一書中給出了破除災難化思維的步驟:

  • 1.識別扭曲的思維

把擔心的問題用肯定陳述出來,即把“如果……怎麼辦?”變成“我會……”

比如把“孩子打噴嚏了,如果發高燒怎麼辦?”變為“孩子打噴嚏了,就一定會發高燒。”

  • 2.質疑扭曲想法的正確性

問一下自己,發生這件事情的實際概率有多大?我認為這種情況是我解決不了的嗎?

“孩子打噴嚏了,就一定會發高燒。”一變成陳述句,我們就看出其中的關聯並不大。從打噴嚏演變成發燒,概率其實很低。

  • 3.用更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點

想一下最大可能是什麼情況。

孩子打噴嚏,可能只是鼻子受冷空氣刺激產生的反應,或者是普通感冒流點鼻涕就好了。

  • 4.最糟糕的狀況會怎樣做

列出應對最糟糕狀況的措施。

孩子打噴嚏,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患了流感、發燒,那就第一時間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確診,吃藥或者打針兩三天也就康復了。

破除“災難化思維”:對孩子恰當的愛,是做“心大”的父母

養娃之路,就是升級打怪的“取經之路”,我們免不了遇到各種問題。

我們總是強調育兒先育己,家長自己淡定一些,“心大”一些,不僅能減少自己的焦慮,也能讓孩子養成樂觀堅強的性格。

當你的“災難化思維”降臨時,深呼吸,然後按照“識別、質疑、取代、措施”四步走,做不焦慮的爸媽,養不焦慮的娃!



我是兩個寶寶的媽媽,在育兒的路上不斷修行。專注兒童心理成長,持續更新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