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女性機器人探討被性別化的科技

《紐約時報》的文化評論員阿曼達·赫斯(Amanda Hess)是一位兩性文化專家,她也為《紐約時報》主持一檔視頻節目《網絡連接阿曼達·赫斯》。在新的一期節目中,她探討了一個詞:Fembot,女性機器人,女性Female和機器人Robot的合成詞。赫斯認為:人類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對待,連女機器人也沒能逃過。所以,科技也未必中立。

透過女性機器人探討被性別化的科技

文章指出,我們身邊已經出現太多被性別化的科技。比如,流行文化中的男性機器人角色,有著各種各樣的使命:探索火星、救助人類、交朋友、從事科學研究、甚至是謀殺。但對女機器人來說,她們的任務往往是服務和取悅人類,尤其是男性人類。當然,也有具有人格自覺的女性機器人形象,像電影《她》(Her)、《機械姬》(Ex Machina)和美劇《西部世界》(Westworld)中的女性機器人角色。但是,當她們有了自主思維的那一刻,也是劇情設定中引發噩夢的開始。

赫斯認為,目前在機器人領域裡,性別角色的劃分和人類社會十分相似。儘管人工智能決心創造看起來真實的機器人,但對於女性機器人的設計,研發者更傾向創造一些軀體完美但心智不足的產品。它們性感,簡單,觸感冰冷。

赫斯批評,這仍然是男性社會對女性的古老偏見和物化思想,“男性一直沉迷於一個幻想,能夠物化夢想中的女孩。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幻想在今天的表現形式,就是fembot(女性機器人)——能被程序化控制、以創造者的喜好當作行為標準的女人。”

同樣,生活中的女性機器人也無處不在。赫斯細數了我們身邊的女性化科技:像博物館裡的電子導覽員、地鐵站和飛機場裡的提示音、商場的歡迎廣播……這些從事簡單、重複的服務性工作的機器化聲音,通常都是女性。再高科技一些,像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還有微軟的Cortana,這些智能助手也都被賦予女性化的角色。它們的聲音和語言表達,也按照刻板的性別印象來設計:比如你讓Siri幫你做三明治,Siri會用可愛又呆板的聲音說:“有點難辦,我沒有調味料。” 更直接的例子是性愛機器人,根據設計者的幻想,它們的身體被製造成了更為誇張的形狀。

赫斯認為,女性機器人的湧現,背後也是性別化科技的影響,但Fembot反過來也對會人類女性的價值觀產生影響。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的發展,科技也應該更加中立。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但通過技術製作出的產品卻有可能帶著人賦予的價值取向。開發機器人的初衷本是為了更好地解放人類,但在實際應用當中則不乏留有人類認知的烙印,性別印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對於機器人的開發應該首先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這樣才會在機器人產品應用方面實現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