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千億融資,死於量產:互聯網造車倖存者誰?

在這股造車浪潮裡,有人一個猛子紮下去,沒遊多遠就後悔了——沒想到對岸那麼遠,水那麼深。

有加入造車大軍的企業,還未“粉墨”登場,就已黯然收場。

恆屹(上海)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屹新能源”)即面臨著倒閉的窘境。前不久,恆屹新能源在其給全體員工的《公告》中表示:“投資方及恆屹銀行賬戶被凍結,致使公司經營管理嚴重困難,無法正常支付員工工資等各項費用,同時公司也無法繼續開展經營活動”。獵雲網發現,恆屹新能源還敦促員工在三個工作日內完成離職手續辦理,逾期不辦視為自動解除勞動關係。

生於千億融資,死於量產:互聯網造車倖存者誰?

公開資料顯示,恆屹新能源成立於2016年1月12日,從事整車技術、汽車零部件技術、新能源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業務,其大股東為貴州安遠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獵雲網在恆屹新能源的官網上發現,該公司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配備有造型中心、試製中心、三電實驗室、電子工程實驗室、控制系統實驗室等。然而,這一切都將陪著恆屹新能源一起落幕。

黯然收場的恆屹新能源只是這場造車大潮中的一個小泡沫,一個提前出局者。而造車新勢力面臨的更大考驗還在後面。

從2018年開始,造車企業將迎來嚴峻的競爭環境。這一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一系列舉措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推向真正的市場化:

4月1日,雙積分政策正式施行;

4月17日,發改委透露將在2018年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

6月11日,新能源汽車過渡期補貼政策即將結束,將按2018年的標準進行補貼……

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這些政策措施可能還沒有形成殺傷力,因為新勢力還沒有到達這一段位——量產交付才是新造車企業需要邁過的第一道坎,這個坎足以讓造車者焦頭爛額。

真正的廝殺從量產交付開始

一直以來,造車者的融資能力往往被視為其構建競爭壁壘的能力,並作為評價企業發展潛力的參考標準。

汽車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造車燒錢的速度以月計甚至以天計算。多位新造車企業創始人在不同場合向獵雲網表示,燒錢的速度令他們自己都感到吃驚,當初覺得100億元人民幣造車太誇張,扎進來之後發現,這個數字怕是很難支撐到量產交付。

沒有雄厚的資本做後盾,造車無疑於痴人說夢。正因如此,這幾年汽車業才上演了造車新勢力的融資大戲。

生於千億融資,死於量產:互聯網造車倖存者誰?

截至目前,很多新造車企業都完成了數額不小的融資,戰績顯赫。從累計融資規模看,蔚來汽車超330億元人民幣,奇點汽車達170億元人民幣,威馬汽車達120億元人民幣,車和家超57億元人民幣,小鵬汽車超53億元人民幣。獵雲網獲悉,2018年內,車和家、小鵬汽車還將啟動新一輪融資計劃,蔚來汽車也在為IPO做準備,進入公募市場籌集造車資金。

對於融資,業內還有另一種聲音。

“汽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愛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谷峰直言,“研發一輛車、造一座工廠要花多少錢,日常的運營花費多少,我睡夢中都說得出數字”。

谷峰在上汽負責財務超過20年,對車輛研發、工廠建設、人員團隊的開支情況早爛熟於心。

他認為,新造車企業不會死於資金,而是死於產品。

谷峰對造車新勢力的看法恰似一股清流。媳婦總要見公婆,再好的故事也終歸要落地,造車遊戲的關鍵環節就是車的量產交付。

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曾任摩根大通亞太區投行主席,在資本領域浸淫多年,但他並未奉資本為圭皋。顧宏地認為,產品的量產交付將是決定造車新勢力能否繼續獲得融資的一個節點:

如果能夠順利交付,產生現金流,組建供應鏈,則有了進一步融資的資本;

如果產品上市後賣不出去,承諾的銷量無法兌現,產生不了現金流,後續資本自然將不再跟進。

換言之,造車新勢力掀起的融資戰,只是造車這場艱苦戰爭的前奏,真正的廝殺將從汽車的量產交付開始。

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在接受獵雲網採訪時也表示,零跑汽車首款產品S01計劃於2019年1季度正式向客戶交付。他表示,零跑汽車充分尊重、節約投資者的每一分錢,一定要在投資額100億元人民幣以內實現自我“造血功能”。朱江明所謂的“造血功能”,即通過汽車的量產交付,產生現金流,為零跑提供繼續奔跑的動力。朱江明認為,高度依賴融資並不能搞掂一切,造車要精打細算,產品才是核心。

關於量產問題,北汽產投公司研究總監賈廣宏認為,新造車企業中缺少一款“殺手級”的量產車型。例如,傳統汽車中的福特T形車,它的銷量從第一年的2500輛到17萬輛用了5年左右的時間,其後很快突破30萬輛大關,並且最終賣出上千萬輛,成為影響世界量產車鼻祖。

然而,打造爆款車型談何容易。實際上,即使汽車產品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預定量可觀,這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因為量產是一種能力,能賣得出去,還要能把車生產出來。

將無法生產出來的汽車賣給消費者,無異於欺詐。

量產的生死考驗

作為電動車界的標杆,經過近一年的掙扎,特斯拉仍未擺脫Model 3的量產困境,甚至陷入“結構性破產”。

2017年7月,馬斯克稱Model 3接到了50多萬筆訂單,因此,馬斯克制定了“地獄式”量產計劃:2017年8月,生產100輛;2017年9月,生產1500輛;2017年12月之前,要實現月產2萬輛的目標。

在這一量產計劃的折磨下,特斯拉電池技術總監等一眾高管怎能受得了,一氣之下含恨作別特斯拉。

為了實現給投資者許下的規模化量產諾言,馬斯克親自出馬監督生產,已經忙到沒時間回家,不洗澡沒法活的馬斯克顧不了那麼多,睡在工廠地板上硬扛。

然而到目前為止,在連續砍掉了MODEL S/X部分車型的產能後,特斯拉Model 3連2500輛周產能目標也未能實現。

Model 3有上萬個零部件,其中1/3來自美國以外的供應商,供應鏈上的任何小故障都可能導致重大生產問題。比如,動力電池的產能提升有其自身規律,要保證電池安全就不能搞“大躍進”式生產。

資本要求的回報週期與汽車生產週期存在矛盾,這是特斯拉陷入量產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馬斯克痛苦產生的根源。

國內新造車企業能解決這對矛盾嗎?答案並不樂觀。

整車生產涉及工廠建設、設備安裝調試、產能爬坡等一系列問題,一家工廠一般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來進行生產準備,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問題會層出不窮。

空有一套好的生產裝備,玩不轉也是枉然。

我們仍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之高自不待言,廠區內有150臺自動機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其部分產線仍使用手工製作、組裝和拼接,目前特斯拉的產線的產能僅為設計產能的1/10左右。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也多配有先進的生產裝備,能否順利釋放產能也是一個挑戰。

此外,為防止因零部件問題引起的產能不足,還需與供應商保持密切溝通,提前備貨等。因此,造車還考驗車企對產業鏈資源的整合和調度能力。

目前,在國內新造車勢力中,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交付的車型幾乎沒有,最快者也才處於交付的前夕。

生於千億融資,死於量產:互聯網造車倖存者誰?

作為蔚來汽車的代工方,江淮汽車4月20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與蔚來汽車正在集中精力做好ES8的量產、交付的準備工作。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參加北京車展時也透露,量產車ES8將在2018年5月初開始實現交付。李斌表示,由於產品需要進行安全性檢驗,要達到質量標準,造成實際交付時間比此前內部計劃有所延遲。蔚來汽車能否如期交付,我們拭目以待。

對於新造車企業來說,2019年和2020年將是形勢最嚴峻的時期,也是最黑暗的時刻,到2020年才能實現“從0到1”的跨越。

小鵬汽車G3車型已經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首日開啟預訂,預計在2018年底前完成交付;奇點汽車首款車型iS6將於2018年底實現量產交付;零跑汽車首款產品S01計劃於2019年1季度正式向客戶交付;新特汽車也將於2018年底量產交付。

可見,2018年是檢閱造車新勢力努力成果的一年,也是決定資本是否繼續跟投的一個分界點。在這一年裡,新造車企業能否按時量產交付,量產中碰到的問題都會浮出水面,這是對造車新勢力的一大考驗。

從代工到自產

細心的人會發現,歐美、日本等地區的汽車集團比較集中,而我國的車企尤其是新造車勢力則呈現出多而散的特點。有觀點認為,這是由於國內造車新勢力還沒有經歷殘酷的市場考驗。

這與“造車新勢力最終只能倖存3~5家”的說法異曲同工。

從當前的形勢看,造車新勢力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這就需要有足夠的成本控制能力、供應能力和量產能力。新能源汽車市場風雲變幻,國家政策日益嚴苛,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處在一個多變時代,企業是否具有長遠的戰略能力,則決定著一家企業到底能走多遠。

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是無法繞開的一個大問題,無此資質,生產出來的電動汽車產品就無法正常銷售。由於申請資質難度較大,若等待申請成功後再生產汽車,機會成本太高,並不划算。目前,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審批依然處於暫停狀態,對於未能申請到資質的造車新勢力來說,與傳統整車廠合作生產實為無奈之舉。

生於千億融資,死於量產:互聯網造車倖存者誰?

奇點汽車創始人瀋海寅在接受獵雲網採訪時表示,造車新勢力在產品定義、整體商業模式、運營方式、互聯網創新思維等方面的革新,使其比傳統車企更具創新優勢以及資源整合優勢。

從事汽車生產的人都很清楚,即使電動化已經大大降低造車門檻,但是汽車仍是有著高度專業性和技術特徵的製造產業,所以,很多新造車企業在生產第一輛車時基本都採用了“資源整合的造車新模式”——主導研發與設計、採購零部件、找主機廠合作代工。

瀋海寅認為,採取代工模式可有效縮短新能源的造車週期,同時也踐行了“敬畏傳統、大膽創新”的理念,不重複造“輪子”,最高效地將高品質的智能電動汽車帶到用戶身邊。

獵雲網獲悉,奇點汽車將由“代工模式”向自己生產過渡。隨著奇點汽車蘇州生產基地的落戶,奇點汽車形成了“一拖二”的兩大生產基地佈局。2016年,奇點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落戶安徽銅陵,主要投產高品質中大智能新能源汽車車,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加上以高品質小型智能新能源汽車為主的蘇州生產基地,奇點汽車已經為未來產品的大批量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樣的產能儲備之下,不僅能夠滿足私人用戶市場,更為進軍分時租賃領域做好準備。

瀋海寅表示,造車是一項漫長的事業,不能急於求成,要耐得住寂寞。他告訴獵雲網,新造車勢力的短板在核心技術積累、品質管理等方面,所以,在穩步打造一款車型並將其量產的同時,奇點汽車還放眼未來,將研發、生產系統的紮實佈局作為企業的核心戰略。

在最近一兩年,小鵬汽車放慢了奔跑的腳步,開始慢慢打磨汽車產品,腳踏實地做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對獵雲網表示,“慢”就是“快”,一款好的產品需要時間積累。何小鵬認為,交付給用戶的車輛要有一個長線的價值能力,這種價值能力包括續航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造車是一項複雜工程,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完成。

新特汽車CEO先越告訴獵雲網,2018年初,新特與中國一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新特首款車型DEV 1。新特汽車是新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擁有超前的產品理念,中國一汽則擁有十分完善的整車製造工藝,二者優勢互補,這也是新特汽車能夠快速推出DEV 1的一個重要原因。

先越對獵雲網表示,造車新勢力之間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新進入者還有很多機會。而新特汽車要做的就是三件事:造好車,把車賣到客戶手上,服務好客戶。與一汽的合作,也將為2018年底完成首款車型的量產交付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對於代工模式,業界也多有詬病。汽車行業屬於製造工業,造車除了核心研發技術之外,生產製造環節同樣至關重要,如果企業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在未來發展中會少了很多競爭力。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獵雲網,代工成功的案例不多,這是一錘子買賣,當代工的企業發現技術難點突破了,市場打開了,它就會結束代工。

“當四大工藝不在自己手裡的時候,有無窮無盡的協調,保證一致性很難,輕資產造車不太容易”,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正因如此,造車新勢力才不惜巨資自建工廠,親自掌控汽車產品的生產過程。

2017年4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設定了新能源領域的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佔汽車產銷20%以上。

據獵雲網統計,僅部分造車新勢力的汽車產能就超過了2020年的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總體產能過剩可能會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未來幾年,不止是造車新勢力,包括傳統車企,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最終能夠參與全球競爭者恐怕只有幾家而已。

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肖成偉認為,未來的車市發展瞬息萬變,很難推斷哪家造車新勢力能脫穎而出。

“我相信,勝利屬於那些能將理念轉為腳踏實地做實業的企業”,肖成表示。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互聯網造車是當前汽車行業尋求突破的一種全新造車理念,在實體車還沒有得到市場驗證之前,一切都未可知。他認為,量產車型上市後,如果不能快速打開銷路,就只能依賴後續資金的強力“補血”,否則企業將難以為繼。

“量產,並不意味著站穩腳跟,只是真正站上了競技場”,崔東樹一針見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