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心機深沉、野心勃勃"的亂世諸侯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字恭祖,東漢末年著名諸侯!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揚州丹陽郡人(今安徽省宣城市),東漢末年割據徐州的地方諸侯。歷任盧縣縣令、揚武校尉、徐州刺史、安東將軍等職務。陶謙在通俗小說《三國演義》裡是一個被極度弱化、極度簡單化的人物。在《三國演義》裡,陶謙似乎是一個因為善良懦弱而屢受曹操欺壓的年邁老者,似乎是東漢末年諸侯兼併戰爭的犧牲品,尤其是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使得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陶謙是個單純善良又大公無私的地方諸侯。實際上,真實的陶謙心機深沉、胸有城府,絕對算的上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亂世諸侯!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一、青年陶謙—放蕩不羈、英俊帥氣的鄉間少年!

陶謙在東漢時期是個沒落官宦子弟。他的父親(具體姓名不詳)曾經擔任過餘姚縣長(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的職務(東漢時期是個十分注重家族出身的時代,基本上都是出身地方豪族的人才有可能擔任縣令、郡守、刺史一類的地方長官。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一般會被這類地方長官徵辟為幕僚,而幕僚也就相當於秘書一類的人物)。

可惜陶謙的父親在陶謙很小的時候就病死了,所以陶謙無法再通過豪族子弟的身份順利入仕(喪父的陶謙畢竟是孤兒寡母,自然無法得到陶氏宗族的精心培養和著重推薦)。但是誰也沒想到,陶謙後來卻因為英俊帥氣的外表而獲得了其他豪族的賞識!(由此可見,看臉的時代並不是當代社會才有的,那是自古至今始終如一的!)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年輕時也是個英俊帥氣的少年啊!

話說幼年喪父的陶謙因為缺少管教而變得十分頑皮淘氣,他不喜歡學習、不喜歡讀書,偏愛和同縣的少年郎一起嬉戲打鬧。陶謙因此從小時候起就以放蕩不羈、玩世不恭而聞名全縣,基本上是個人見人厭的"問題少年"。

有一次陶謙和往常一樣帶領著一幫少年郎玩"騎馬打仗"的遊戲(以竹為馬、以布為旗)。陶謙這邊正玩得高興卻突然有人邀請他到一輛馬車上談話。要不說這陶謙是個勇敢無畏、膽量過人的人物呢!

年少的陶謙收到這陌生人的乘車邀請後,沒有絲毫畏懼就接受了邀請,徑直地走上了別人的馬車。

所幸這個邀請陶謙的人倒也不是壞人,相反地,他簡直就是陶謙人生中的第一貴人!這個人就是曾任蒼梧太守(今廣西省梧州市)的甘公(具體姓名不詳)。原來甘公在路邊看到陶謙意氣風發地指揮一幫少年郎玩"騎馬打仗"的遊戲時,他覺得陶謙長得一表人才、氣度非凡,就想認識一下這個英俊瀟灑、放蕩不羈的少年郎。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原蒼梧太守甘公有心想認識少年陶謙!

陶謙上車後,甘公和他交談良久,在談話過程中,陶謙沒有絲毫緊張尷尬,反而氣定神閒地侃侃而談。甘公越聽越高興,最後竟然決定將自己的小女兒嫁給陶謙!甘公的妻子對這個婚約十分不滿,說道:"我聽說陶家那孩子(指陶謙)頑劣不堪,你怎麼能將女兒嫁給他呢?"甘公寬慰道:"那孩子長得一表人才,他日必成大器!"

就這樣,幼年喪父、放蕩不羈的陶謙因為英俊帥氣的外表得到了甘公的賞識,後來更是成為甘公的東床快婿!這一年,陶謙僅十四歲!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因為英俊帥氣、談吐不凡而成為甘公的東床快婿!

二、中年陶謙—飽讀詩書、仕途坦蕩的朝堂官吏!

陶謙成為甘公女婿後自然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了,他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做一個豪族子弟!東漢時期豪族子弟的入仕方式一般是先在家自學儒家經典;學成之後再通過家族關係被地方州郡舉薦為孝廉茂才;被舉薦為孝廉茂才之後就能當官升職了。陶謙作為甘公女婿想要入仕也是如此。

陶謙在甘公的資助下先是學習儒家經典、通曉儒家典故;而後又在甘公的幫助下被州郡舉薦為茂才(即優秀人才之意);最後陶謙先後擔任舒縣縣令(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盧縣縣令(今山東省濟南市孝裡鎮)、幽州刺史、議郎等職務。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曾先後擔任舒縣縣令、盧縣縣令、幽州刺史等職務!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三月,趁著東漢朝廷忙於鎮壓黃巾起義而自顧不暇之際,羌人首領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率領羌胡叛軍在涼州、雍州地區燒殺搶掠。漢靈帝派遣車騎將軍皇甫嵩率軍平叛,皇甫嵩臨行之際請求徵辟陶謙為揚武都尉一同出征,漢靈帝同意了。

皇甫嵩領軍出征後雖然順利地將涼州叛軍擊敗了。但是因為皇甫嵩剛正不阿,不願趨附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人,最終戰場上大獲全勝的皇甫嵩還是被貶官削爵了。

而陶謙則幾乎沒受什麼影響地繼續在朝為官。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仕途頗為順利!

三、老年陶謙—心機深沉、野心勃勃的亂世諸侯!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十月,青、徐兩州的黃巾軍餘孽復起,漢靈帝任命陶謙為徐州刺史前往徐州鎮壓黃巾軍。臨危受命的陶謙一到徐州就任用猛將臧霸和同鄉孫觀等人為將,最終大破徐州黃巾軍主力,餘下的黃巾軍或逃或降,再也不敢在徐州地界流竄了。

東漢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倒行逆施、禍亂朝綱的種種行為引起關東地區各路諸侯的聯合討伐。當時各路諸侯都尊奉袁紹為聯盟盟主,大興義兵討伐董卓,奇怪的是陶謙作為徐州刺史卻並未加入這場聲勢浩大的的軍事行動。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沒有參加當年袁紹主持的討董戰役!

陶謙之所以沒有參加這場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董行動,並不是因為他不願意討伐董卓,而是他不願意屈居人下。

只要他自己有機會當盟主來主導討賊行動,他還是很樂意出兵征戰的!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呂布聯手誅殺後,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西涼軍以"為董相國報仇"、"清君側"的名義反攻長安。最終王允自殺、呂布逃亡,李傕、郭汜二人繼續裹挾天子、禍亂朝綱。

東漢名將朱儁當時居住在中牟縣(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陶謙認為朱儁乃當世名將,軍事才能卓越,或可加以重用。於是陶謙聯合東海國相劉馗、彭城國相汲廉、北海國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九江太守服虔、名士鄭玄等人共尊朱儁為太師(同時還以朱儁為將),陶謙不僅動員徐州周邊郡縣的諸侯參與這場以他為盟主的討賊行動,而且還以盟主身份"廣發英雄帖",號召關東諸侯一起討伐國賊。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朱儁乃東漢末年的著名武將!

陶謙所號召的這場討賊行動,其盟友絕大多數都只是郡守一級的地方長官,唯獨陶謙是一州之刺史,官職身份遠高於盟友。另外,陶謙還以盟主身份號召其他刺史級別的諸侯來參與此事,其手段和目的和當年的袁紹並無二致。

或許朱儁看透了陶謙名為討賊、實為擴張的真實目的;或許朱儁真的是個愚忠之人,同年十二月,李傕矯詔命令朱儁入朝為官,朱儁立刻謹遵皇命、應召入朝了。沒了門面的陶謙只好作罷,徹底放棄了這場討賊行動。

東漢初平四年(193年),下邳人(今江蘇省邳州市邳城鎮)闕宣在當地起兵叛亂,他自稱天子後還率軍在徐州、兗州流竄劫掠,對徐州、兗州兩地百姓造成嚴重傷害。身為徐州刺史的陶謙面對闕宣自稱天子的大逆不道之舉不僅沒有第一時間領軍平叛,反而還利用闕宣流竄作案的特點和他裡應外合、圖謀兗州。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和闕宣一起圖謀兗州!

陶謙和闕宣兩人曾經聯合起來攻入了兗州南部的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同年,曹操之父曹嵩被人殺死於徐州地界,其隨身攜帶的家財悉數消失不見(關於曹嵩究竟死於何人之手,史書對此的記載差別很大。《三國志·武帝紀》、《後漢書·應劭傳》、《後漢書·曹騰傳》均認為陶謙是謀害曹嵩的元兇,而《資治通鑑》、《吳書》則認為此舉是陶謙部下見財起意)(曹嵩曾以一億錢的價格從漢靈帝手裡買下"太尉"這一官職,由此可見曹嵩之家財何止億萬了)。

不管曹嵩究竟死於何人之手,這前有陶謙聯合闕宣進攻兗州任城之恨,後有曹嵩無故被人殺死於徐州之仇。這新仇舊恨一起算,兗州刺史曹操和徐州刺史陶謙之間算是有了不死不休的矛盾了!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曹操和陶謙之間有了巨大的矛盾!

東漢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以替父報仇為由,起兵討伐陶謙。

曹操大軍先後攻克徐州十餘座城池,陶謙雖引軍迎擊,但均遭遇大敗。陶謙本人只好逃離徐州首府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退居郯城(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曹操窮追不捨、圍攻郯縣,但未能攻下。 此時青州刺史田楷與平原相劉備率軍來救援陶謙,而曹操兵糧告盡,不得不暫時退兵 。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四月,曹操再度率領大軍進攻徐州,陶謙部將曹豹與劉備屯兵郯城東面準備伏擊曹操,但是卻被曹操殺得大敗。陶謙眼見自己實在難以抵禦曹操的進攻,就打算捨棄徐州,逃回自己老家揚州丹陽郡。正在陶謙準備跑路時,兗州內部張邈、陳宮卻迎接呂布攻入兗州,後院失火的曹操只好回師平叛。就這樣,本來已是"冢中枯骨"的陶謙躲過一劫,免於死在曹操手裡。只不過志大才疏、心力交瘁的陶謙還是在恐懼和擔憂中於病死了,終年六十三歲。

三國人物之陶謙—標準的

陶謙最終病死,享年六十三歲!

結語

陶謙自黃巾之亂中被漢靈帝任命為徐州刺史,一直到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病逝于徐州,在這數年的徐州刺史生涯中,陶謙的所作所為可算不上單純善良、大公無私。相反地,陶謙的所作所為絕對算得上是心機深沉、老謀深算。

陶謙年輕時不好讀書而偏愛嬉戲玩鬧,在眾人眼中陶謙就是個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鄉間浪子罷了。但是誰也沒想到,陶謙憑藉自己英俊帥氣的外表和膽大無畏的心理素質一躍成為豪族甘公的東床快婿。

陶謙成為甘公女婿後就和社會上的豪族子弟一樣通過州郡推薦而成為東漢朝廷命官的一員,在黃巾之亂未爆發之前,陶謙的仕途算是十分順利的。

陶謙在黃巾之亂後被任命為徐州刺史,而後又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東漢末年諸侯混戰時期。

在該時期內,陶謙曾經積極謀劃過自任盟主的討賊行動,也主動進攻過周邊郡縣。可以說,陶謙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時期的所作所為和袁紹、曹操等人並無二致,真實的陶謙其實就是和袁紹、曹操等人一樣都是心機深沉、野心勃勃的軍閥諸侯啊!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