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疫情期,《三體》中的一句話被國內外網友反覆提及: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科幻作家和科幻小說的種種“神預言”也被網友曬出,令人驚歎。

王晉康、劉慈欣、韓松 | “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究竟是什麼樣的?

我們和王晉康、韓松和劉慈欣聊了聊。


0 1

王晉康、劉慈欣、韓松 | “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王晉康

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委員,河南作協會員。

迄今已發表科幻小說近百篇,其中長篇小說十餘部,計500餘萬字,包括《類人》、《蟻生》、《與吾同在》、《逃出母宇宙》、《天父地母》、《王晉康科幻小說精選》(四卷)等。曾獲97國際科幻大會頒發的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終生成就獎,並多次斬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和銀河獎。


Q: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王晉康疾病包括傳染病是人類不可豁免的痛苦,不管醫學如何精進,人類都得永遠與其相伴。我們只能在這個大前提下儘量減少犧牲。比如存在於野生動物種群內的病毒,我們可以完全禁食野味,但只要病毒存在就早晚會感染人群。隨著人類的足跡越來越廣泛,這種前景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能做的是做好準備,一旦出現疫情就儘快反應。


Q:瘟疫對人類社會除了負面影響,還有哪些推動作用?

王晉康:說不上推動作用,只能說因為它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人類只能選擇面對,也就相應推動了醫學的進步。就像人類社會中的戰爭,儘管令人厭惡,但它也是無法避免的,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歷史階段內無法避免,所以所有國家都不得不違心地發展殺人武器——在這個無奈的過程中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Q:未來的瘟疫會是什麼形態,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對此有過設想嗎?

王晉康:病原體尤其是病毒都具有非常簡單的結構,易於變異,尤其是在人、禽畜、野生動物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的現代社會。所以,新病原體包括新病毒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比較難對付的病毒、真菌等(因為它們除了針對性的疫苗外沒有特效藥物,更多依靠病人自身免疫力)從長遠來看反倒比較好對付,反倒是那些可以用抗生素有效殺滅的病菌會迅速進化出抗藥菌種,更難對付。


Q:科幻作家眼中,最讓人擔心的瘟疫是什麼樣?

王晉康:這就回到我開始時說的那個少年冥想了:儘管人類史上有天花黑死病等兇惡疾病而且那時的醫學很不發達,為什麼人類沒有滅絕?這是因為人類已經進化出強大的免疫系統,在與疾病的搏鬥中實力相當,各有勝負。也就是說,自然界中不大可能突然出現一個足以完勝人類免疫系統的病原體——但人造病原體除外,因為它是超出於這個平衡系統的,也就超出了人類免疫系統的能力。


Q:當初創作醫學題材科幻小說《十字》的背景?

王晉康:我對醫學題材比較感興趣,創作過不少醫學題材的科幻小說。這些作品其實源於我的一個少年時代的胡思亂想: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兇惡病原體的傳染性都不高而易於傳染的病原體都相對溫和,但如果自然界中突然進化出一個既兇惡又有極高傳染性的病原體,會不會造成人類滅絕?正是這個少年時代的冥想引發了我對病原體的關注。


王晉康、劉慈欣、韓松 | “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0 2

王晉康、劉慈欣、韓松 | “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劉慈欣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大劉老師的作品對中國科幻的影響極其深遠,其代表作除了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三體》三部曲之外,還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全頻帶阻塞干擾》等。


Q: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疫情?

劉慈欣:瘟疫是自然災害中的一種,與其它外部的自然災害不同,它攻擊的是人體內部,比其它的自然災害更難防禦。歷史上,瘟疫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有著重大而深刻的改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瘟疫所造成的傷害已經大為減小,相信在未來人類能夠徹底消除瘟疫。

Q:瘟疫對人類社會除了負面影響,還有哪些推動作用?

劉慈欣任何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都是兩方面的,瘟疫也不例外。比如,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是最慘烈的瘟疫之一,殺死了當時歐洲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但同時也動搖了教會的絕對權威,促進對人的自身的關注,以及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意識的發展,是導致文藝復興發生的重要因素。

Q:未來的瘟疫會是什麼形態,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對此有過設想嗎?

劉慈欣:未來的瘟疫,除了自然發生的以外,可能越來越多地包含了人為的因素,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的失控,都有可能帶來新型的瘟疫。


Q:科幻作家眼中,最讓人擔心的瘟疫是什麼樣?

劉慈欣

最讓人擔心的是基因工程技術和納米技術失控,或是有意做為武器而人為產生的瘟疫。大自然中的病毒其實並不把殺死人類為目標,宿主的死亡意味著寄生於其中的病毒也無法存活。但做為基因武器的人工病毒則可能以殺人為目標,這類病毒可能有著自然病毒沒有的高效傳染方式,比如在長時間的無症狀傳染後突然同時致病。這類病毒還可能以特定的種族甚至個人為攻擊目標。在可能的人工病毒中,納米技術產生的病毒尤其值得關注,因為這類病毒本質上不是生命,而是微觀機械,可能更加難以防禦。


0 3

王晉康、劉慈欣、韓松 | “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韓松


著名科幻作家,歷任新華社記者,採訪室主任,《瞭望東方週刊》雜誌副總編、執行總編等,現任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有《宇宙墓碑》、《再生磚》、《獨唱者》、《沙漠古船》、《看的恐懼》等。其他長篇作品包括《紅色海洋》、《紅星照耀美國》、《地鐵》三部曲,《醫院》三部曲等。

其中,《醫院》三部曲被稱作“新時代反烏托邦的里程碑”,曾獲得科幻銀河獎、華語科幻星雲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京東文學獎。


Q: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韓松:從瑪麗雪萊開始,科幻就寫瘟疫。《最後的人》,寫整個人類文明被瘟疫滅絕。還有克萊頓的《安德洛墨達菌株》,王晉康老師的《十字》等,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關注。

我認為,由微生物造成的瘟疫,是當代威脅人類生存的頂極殺手之一,不可掉以輕心。這首先是一個決策的問題。

Q:瘟疫對人類社會除了負面影響,還有哪些推動作用?

韓松:通過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人們重新審視與自然界和其他物種的關係,推動科學啟蒙和科學研究,同時會促進社會治理、人文關懷和倫理建設。

Q:未來的瘟疫會是什麼形態,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對此有過設想嗎?

韓松也許如科幻電影裡的那樣,有一種病毒會快速感染人的大腦,造成人像殭屍一樣活著。人類對抗的方式,先是隔離,但隨即要通過戰爭來消滅另外的一部分殭屍人。

Q:科幻作家眼中,最讓人擔心的瘟疫是什麼樣?

韓松實驗室人工製造的超級病毒引發的瘟疫。迅速傳播,大量致死,無藥可抗。人類文明在一週內滅絕。

Q:當初創作瘟疫相關科幻小說的背景?

韓松:我寫過一些瘟疫的科幻,包括《非典倖存者聯誼會》《艾滋病:一種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青島之旅》,以及《醫院》三部曲,涉及非典,艾滋病,以及實驗室病毒外溢等。背景是自己的經歷,如非典被隔離,去過小湯山醫院,參觀過有關實驗室,經常看病的感受,還有就是這個情況在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後出現新趨勢。新的病毒產生,造成社會恐慌和經濟休克。這是跟農業社會的瘟疫不同的。


王晉康、劉慈欣、韓松 | “天王級”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