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這是小敬和你在一起的第27天,我們一起進步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今年的1月19日-1月22日(對的,就是武漢封城的前一天)我在成都,因為兒子期末考試考了總成績年級第一名,所以,答應了他兩年的假期旅行,我還是要履行一下,不然我在孩子眼裡就是一個說話不算話的人了。

於是我進行了3天的說走就走的親子自由行。先說說一些準備工作和大前提,隨後就是我今天的報告。本次出行,我們屬於純正的自由行,定火車票,酒店,都是這網上搞定的。火車票買了貴陽直達成都的城際列車,很快,2個多小時都到成都了。酒店我在朋友的推薦下,在聯聯平價平臺定了一個399兩晚的四星級酒店,而且位置就在寬窄巷子旁邊,很划算。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親子游具體行程如下:

19號,高鐵到成都,入住酒店,下午逛太古裡,大慈寺,IFS,春熙路,寬窄巷子;

20號,大熊貓繁育基地(帶孩子嘛),武侯祠,錦裡;

21號,成都博物館,文殊院。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說句心裡話,外出旅遊,一個字 —— 累。具體還不是每天幾萬步的行程,而是心累。

首先,可能是因為職業習慣,我現在走到哪裡,都會以一個從業人員的心態和眼光看待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景點,交通,服務,體驗感,這麼一圈走下來,我自己根本不在旅遊,而是在踩線。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其次,原來我的旅行方式,除了我自己出門的時候是徒步、騎行這樣的自虐型,和家人出行,基本都是出門自駕或坐車,到目的地酒店睡著,出門找好吃的這種旅行方式。而自從我開始了新旅遊,接觸了很多玩法,而且自己的旅行方式也逐步改變,更想去了解當地生活當地文化。而這次旅行,我發現我的家人基本還停留在他們喜歡的休閒度假的旅行方式上,感覺有些意見上的分歧,不免有點小難受。

對於一個“產品人”,有一句話很重要:如果你自己都不是產品的使用者和體驗者,你很難做出用戶喜愛的產品,所以,我隨時都在為旅遊產品做分析。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下面給出本次旅行的分析報告: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去哪裡玩:小紅書,沒有之一。基本不會用其他的,馬蜂窩的攻略太長,百度查不到想要的,下紅書一查一個準。

吃什麼?大眾點評或者美團。原來大眾點評的排行有刷榜嫌疑,但是現在他們app裡面也有小筆記功能,裡面有很多蒼蠅館子也有記錄,所以,我們基本都找蒼蠅館子,網紅排隊的地方,我們不會去的。一般就是性價比超高的,超過人均50的,都不在我們選擇範圍內。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1、關於旅行線路規劃

這次旅行我們沒有選擇去大景區,比如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等,而是就選擇在成都市區走走逛逛。這個大概是很多人的新旅行方式吧。但是市區我們去哪裡呢,我還是選擇去小紅書上面看看攻略,那些成都必去之地,成都小眾玩法,成都旅拍等等,都被我看了一遍(別誤會,其實就花了30分鐘),然後就確定了這次的幾個地方。太古裡,熊貓基地,武侯祠,錦裡,文殊院等,都是來這個城市必去的地方,雖然成都我已經來過無數次了,但是由於孩子沒有來過成都,所以,我們還是常規慣例,選擇了這些市區最大的IP。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結論是:大IP一定是初來乍到的遊客的剛需,而且是恆久不變的,一個人第一次去一個目的地,不可能就選擇非常小眾的地方的。這個不是流量原則,而是用戶心理上的親熟原則。

2、交通方式的選擇

由於是帶著孩子,沒有孩子的人可能無法理解,我是想非常輕鬆的,但是由於這次是自由行,所以,我們基本都是選擇公共交通。地鐵,公交,出租,滴滴,哪個性價比最高,我們選哪個。景點都在市區,公共交通都能到達。所以,這幾天下來,我還是覺得跟個小團輕鬆一些,至少出景區就有車接送。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結論是:不帶孩子和老人旅行的年輕人,一定選擇自由行,自己走到哪裡玩到哪裡。如果是家庭出遊,很大程度會選擇小團出行。省心,輕鬆,而且是沒結婚的人想象不到的那種。所以,小團遊是家庭的首選。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小團,就是一個小車或者商務車出行的那種。

3、文化旅遊必須有人帶著玩

為了讓孩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次我們去了幾個傳統文化非常濃厚的地方。太古裡的大慈寺(玄奘法師曾住的地方);品三國的武侯祠(聽聽三國的故事);文殊院(康熙欽賜牌匾的地方);成都博物館(四川平原的前世今生),聽起來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這個過程,我遇到了讓我非常難解決的問題。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文化也需要人講解。因為,我對這些地方的文化並不瞭解,我每去一個地方,都會找講解員,但是運氣不好,大慈寺沒有講解,好在我在杭州走了兩天寺廟,肚子裡有點點貨,給他講起佛教文化,還算有點興趣。但是到了武侯祠後,講解員都派出去了,我只能用講解器了,但是體驗非常不好,講解器裡面的錄音很生硬,孩子直呼聽不懂,結果我要不停的重複翻譯給他聽。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在成都博物館,我們趕上了講解員的講解,但是這是我聽到的最不走心的講解了,速度之快,從來不管用戶的感受,拉著就跑,我們聽了兩個廳就放棄了,兒子一直說聽不懂。

最後,有點興趣的兒子,也因為輸入的內容不是那些好玩的,而接受程度有限。

結論是:

一,寺廟旅遊,有故事,有體驗的講解,大家都能接受,還會跟著一起禮佛,體驗很好,但是一天之內有一次即可,天天看寺廟,會吐的。

二,名勝古蹟旅遊,屬於大IP,一定要有人帶著玩,不然用講解器或者自己走,就跟逛大觀園一樣,什麼都沒記住,走馬觀花。不過這種大IP打卡遊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也沒什麼不好。

三,博物館,必須要有好玩的講解了。今天的成都博物館,有6層樓,我們跟了1個館的人工講解,用了3種不同方言的電子語音講解,但是最後體驗都很差。

4、用戶需求分析

我們一直說做產品,要有用戶畫像。所以,這次我特別對我自己,我們身邊的遊客進行了觀察,我發現用戶的劃分和年齡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和是否有孩子和家庭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沒孩子,隨便玩,有孩子,就要考慮很多了。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分析:

一,沒有生孩子的用戶,包括結婚了的。他們更偏愛自由行,更碎片更小眾一些的旅遊。我在寺廟裡面,武侯祠裡面看見很多駐足看碑文和其他文字的遊客,基本都是這種遊客,他們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所以,他們更願意去了解這裡面的文化。我在大慈寺,看見有年輕人坐在佛堂裡面抄經,感受真的非常好,我也想去的,但是有孩子在身邊不允許。我在博物館,看見那些關於川菜的故事,本想好好讀下去,但是因為有孩子,轉眼就不在了,所以我只能走馬觀花。仔細想想,當我自己去旅行或者踩線的時候,我們都會很融入當地的文化,因為這個時候,我不用帶孩子。

二,生了孩子的用戶,或者帶著老人的用戶。因為孩子的不省心,再加上自己的注意力都在孩子和老人身上,所以,那些文化,體驗,講解對我都不重要了,只要有人帶著我們玩就好了,至於講的好不好也無所謂,只要孩子開心。我就是為了帶孩子來了解當地文化的,所以,孩子能瞭解一部分就一部分,不用太深入。這個就是我現在的感受,也是無數父母帶孩子出門的感受。所以,你們看到,很多家庭用戶會選擇好的酒店,會選擇海邊,就是因為那個時候不用太管孩子,孩子還能玩得開心,自己也省心。所以,家庭用戶,產品設計一定在孩子的關注上。

三,產品中的IP和深度玩法其實大家都是需要的,只是沒有孩子的人會選擇碎片的。而帶了孩子的人,即使他們自己不喜歡(比如我老婆,基本只喜歡逛街,不喜歡什麼文化旅遊)但是希望孩子能去體驗的。所以,在產品的IP和POI選擇上,是沒有什麼衝突的,只要好玩能吸引人都可以,只是不同用戶,使用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四,用戶的喜好和年齡無關,只和生沒生孩子有關。我的一個同學,成都人,今年37歲了,還沒有結婚,但是她很喜歡博物館,每去一個地方,都要去一個博物館,看看本地展,再看看週期性的策展,她也很喜歡寺廟,不是為了禮佛,而是為了看看寺廟裡面的文化,這個人很像我們小姐姐。而我老婆,典型的80後職場女性,文化的旅遊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好玩,他喜歡更大眾的東西,比如舒適的酒店,好看的民宿,是否有人給他們拍照,當地的美食,有沒有地方逛街,行程最好不要太累。而我身邊,和我老婆一樣的女性非常多,都是一放假,就先找個酒店住著,而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結婚生子了的。而那些還沒有生孩子的人,都喜歡更小眾的,比如衝浪,潛水,教堂等等。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我也是一個兩面的人,當我自己出行的時候,我一定會選擇有挑戰的行程,當我和家人出行的時候,我一定會選擇穩妥的不那麼累的行程。

下次帶家人出行,我一定選擇跟小團。累死我了。

- End -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成都歸來,除了“遊記攻略”我還寫了《目的地旅行體驗分析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