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顆牙的故事說起

一個客人在微信上給我留言,她說,近來牙疼,檢查後,牙醫說,牙根已經鬆動,只能種牙。$8,000一顆,需要種三顆,一共 $24,000。


她毫無準備,這筆花費幾乎是她半年的收入。況且,她沒有任何牙醫保險。

從一顆牙的故事說起

只感覺,發語音時,客人左手拿手機,右手捂著嘴。心中可能還在抱怨,牙醫,簡直......是暴利......行業......哎喲喲......

聽到這麼高的治療費用,我也長見識了,難怪加拿大大學裡的牙醫專業,學費是所有專業之首。

病的問題,很多都是錢的問題。

在永久居民都有健康卡的加拿大,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看病不用花錢”,因此在理財時也缺乏相應的準備。

雖然不知道牙疼算不算生病,但我清楚,關於牙齒護理的各種開銷,至少在安省,健康卡是不包含的。

相應的,一些和眼睛疾病相關的治療費用,安省的健康卡也不包含。而且,和牙醫一樣,眼醫也可以自由定價。

從一顆牙的故事說起

當然,還有很多健康卡不包括,但實際需要支付的費用,如藥費、看護費用、通勤費、因病減少的收入等等。

在銀行工作時,一個客人告訴我,因為需要照顧生病的老公,自己只能工作半天,而且每天往返於公司、護理中心、孩子學校和家之間,一個月光是花在收費高速公路407ETR上的過路費就是$700多。

就好像《我不是藥神》中的臺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藥就在那裡,我卻買不起。”

實際上,即使在全民醫保的加拿大,很多家庭依然會因為疾病和醫療開支,而被逼破產。因為藥只是眾多開銷中的一項。

徐崢扮演的藥神說:“有病沒藥是天災。” 我認為,有“藥”沒錢,也許就是人禍了。因為表面上是缺錢,而實質是缺少對加拿大“免費”醫療體系的瞭解。

從理財的角度,只需要問自己,如果突然需要一筆治病的錢,將會從哪來?我也希望你能有一個不錯的答案,至少,需要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以前這篇文章介紹過加拿大重大疾病的情況,這裡不贅述。感興趣,點這裡。這是一座城,城裡有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還有這篇,很多的不經意,就是最後一面。我落淚了,請慎入!

錢的問題,很多是思維的問題

工作十多年,和不同領域,不同財富水平的朋友交流後,我更深的體會到,財富只是你認知升級後的副產品。換句話說,富人之所以有錢、還有閒,是因為Ta的想法和窮人是不同的。

前些天,我和朋友半開玩笑地說:“《小明財商》的終極使命就是解放人類。” 朋友疑惑地看著我:“我們又不是黑奴?”

我接著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擁有$1,000,000的資產,每年穩定賺取5%,就是$50,000年薪。區別在於,這些是被動收入,而你是否繼續上班就成為了一種選擇,你就自由了。而這筆資產可以是存款、基金、保險、房產、股票等等的組合。”

朋友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因為他在廣州的父母過的就是這種生活,每個月按時吃利息、收房租,大把時間,各處旅遊,很瀟灑。

我點點頭,“我們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案,儘早幫家庭積累到這筆財富,用資產來賺錢就好。只是不同的方案需要的時間長度不同,1年、10年、20年、50年,對有些人,可能是一輩子也做不到。”

我發現,很多賺“辛苦”錢的朋友們,常常把自己折騰得半死,白天工作、晚上學習,然後換份工作、再找兼職,最後卻讓賬上的錢 “睡大覺”,不理不顧。這就是完全顛倒的主僕關係。

思維的問題,很多是經驗和知識的問題

觀念的牢籠常常會將人鎖死在自己的階層裡,一鎖就是一輩子,有時,甚至是幾輩人,這就是階層固化。

爸爸時常跟我說,奶奶是個相當節省的人,爺爺生病時,連一次性的紙尿褲,奶奶都會想辦法反覆使用。

這種在外人看來,幾乎是虐待的行為,在奶奶眼裡,被解讀成了節約。因為解放前,奶奶討過飯,餓狠了,窮怕了。

我隱約感覺,自己害怕浪費的心態,多多少少,來自家族遺傳。當然,這種經驗對思維方式的影響,也會隨著新經驗的不斷寫入,而逐步減弱。

這個過程有點像可以重複擦寫的電腦硬盤,雖然時常有新的內容寫入,但舊的印記依然存在。

很多年輕人在父母的教導下,讀完大學,找份好工作,安頓下來,過著平淡的一生。很多,過去的班長、學習委員、課代表,會慢慢變得安分、平庸。

反觀那些上學時,愛打鬧、不聽話、不進取的“壞學生”,卻能在事業上打下一片天,迅速積累財富。

也不知道,這種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成家的教導,是不是還適應這個時代,有利於大多數的年輕人?

總之,這就是一種後天習得的經驗,至於是否還有價值,會不會誤導人,很少有人去問,更少有人去想。當然,父母的初心一定不壞。

長輩的經驗,個人的經驗常常是受侷限的,就好像天冷了,室內都有暖氣,而你媽依然嘮叨,讓你穿上秋褲。媽媽沒有意識到,環境變了,秋褲不再適用。

相對於經驗,知識的不斷擴充能更快地提升思考的層次。其實,優質的知識就是前人對經驗和思考的總結,而知識要對你產生影響,前提是你擁有開放的心態和不被滿足的好奇心。

外行人看投資,覺得不靠譜,成敗是運氣,而內行人可能會告訴你,做投資,要了解經濟學、心理學、金融學、會計學,要用到各種思維模型,如估值模型、複利增長模型、風險管理模型,還要懂得計算內部回報率,做壓力測試。

對投資風險的衡量則依靠各種歷史數據,如標準偏差、方差、VAR、平均值、最高值、相關係數、最大跌幅等等。

然後,經過若干步驟,設計出一個最優的投資組合。最後,成為市面上的各類產品,可以是互惠基金、保本基金、ETF、分紅保險、萬能保險等等。

當你一步步拓展眼界,迭代知識之後,你更會對專業產生敬畏。心智一旦開啟,就是一次重生。

其實,枯井裡的青蛙,也能仰望藍天,然而,一片飄過的烏雲就能遮住它的這片天,變得暗無天日。知道的越少,反而越自信。

用羅振宇的原話:“知識總是把人群分成兩類,當人類剛發明輪子時,就一定會有人推著小車載著家當走向遠方,有人就一定會覺得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我才不用呢,而留在原地;

有人發明了火,就開始吃熟食。有人不學,有人不習慣,繼續吃生肉,然後在進化的路上,他們又分成了兩波;

有人發明了帆船就開始往遠方尋找新大陸,有的根本不瞭解世界上發生了什麼;

有人發明了蒸汽機,有的國家就會變得船堅炮利,跟世界發生奇妙連接,而有的人看不見、看不懂、看不慣,然後自我隔絕於這個時代。”

問題是,你屬於哪一類呢?也許,能決定你命運的,只有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