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本文字數4764,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轉發私信我回復【思考的技術】獲取高清思維導圖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思考的技術》。


本書作者是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理工系畢業後,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日本分社社長、公司董事,國際著名企業顧問。


1995年離開麥肯錫,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長,現任創業者商學院院長。被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戰略之父”,東方的彼得·德魯克。


《思考的技術》是大前研一的代表作。在這本書裡,他提出在瞬息萬變的新經濟時代,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思考方式,不被經驗所困,不被固有的立場所左右。要在掌握數據的基礎上,大膽地假設,努力求證,導出結論,這也就是他提及的科學的思考方法。


大前研一老師告訴我們,思考的技術、方式跟收入直接掛鉤,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工作了20年之後,收入還是20萬,而有的人已經年薪百萬了。如果你想提高收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掌握思考的技術是關鍵。那就是要洞悉事物的本質。


很多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以為自己抓住了本質,其實則是被外界的干預、固有的經驗或者別人的勸說所誤導了。那麼,到底該如何洞悉事物的本質,割除掉固有的觀念呢?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01、轉換思路


大前研一認為,我們需要邏輯思維,科學的思考方法,來打破經驗的束縛,洞悉事物的本質。那麼,什麼是科學方法呢?


1、邏輯思維


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對於任何人所說的任何話,皆不抱著“就是這樣”的想法。


舉個例子:


如果有人對你說:“天空是藍色的。”你的反應是:“是啊!原來天空是藍色的啊!”就是人文學的方法,也就是線性思維。

若你的回答是問“為什麼天是藍色的呢?是不是每一片天際都是藍色的?”企圖探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理由,這就是科學的方法。


大部分的人都會理所當然地回答:“天空是藍色的。”其實如果在喜馬拉雅山的山頂朝天空望去,天空是黑色的。


連搭乘飛機時也是如此,乘坐協和超音速客機,所看到的天空就是黑色的。天空是藍色的,其實只限於對流層內,因為天空原本就不是藍色的。


作者認為,要掌握這種思考的方式尤為重要,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就會讓你線性思考問題,錯把假設當成結論,因為經驗就是假設的前提。


舉個例子:


20多年前,有諮詢公司出具了一組數據,這組數據說,日本人的和服消費在急劇縮減。這是不是說明和服這個傳統行業走向了沒落呢?大前研一運用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最終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他發現,雖然日本人現在不常穿和服,但日本人有看花火的習慣,就是大夏天的晚上,在河邊放煙花,看花火的時候,一般要穿和服品類中的浴衣,特別是年輕人也對看花火充滿興趣。

於是,他告訴很多和服店,如果想提高銷量,應該多生產適合年輕人的浴衣。

事實上,果不其然,那些堅持做和服,而且還增加了浴衣的和服店業績穩定增長,比如,京都有家叫凜l的和服店,不僅出售浴衣,而且還出租浴衣,在一年裡銷售額增長了30%。


作者告訴我們,數據本身沒有意義,我們需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來分析數據,不要把現象當作結論,更不能把假設當作結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不被經驗所誤導,有效的決策呢?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2、科學思考


具體來說,就是不斷地重複假設、驗證、實驗的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作者卻做到了。那麼作者是怎麼做到的呢?


大前研一原本是科研人員,研究的是核能,大學畢業之後就負責設計原子爐,後來,進入麥肯錫工作,也是在麥肯錫,他積累了科學思考的方法。


就是先分析客戶提供的數據、業界的數據,做成圖表,提出假設,然後再蒐集並分析可以讓自己的假設成立的證據,等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假設無法證明,那就重新再來。


思考的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為了印證假設而不辭勞作的行動力,也可以說是為了獲得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努力動腦的深層思考力。


就是導出問題解決方案的科學方法、邏輯思維,其結果一定可以得出合理而且正確的結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適用於任何人、任何問題,絕不是隻有經營管理顧問才用得上。


那麼,這種能力該如何培養呢?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3、思維訓練法


大前研一年輕的時候,每天做電車上班。每天早上就利用路上的二十八分鐘通勤時間,給自己一道題目,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車廂廣告,就以這個廣告為題目,思考:“如果這家廣告公司的總裁要我協助他們公司提高業績,我該怎麼做?”

當腦子習慣思考之後,思考速度自然會加快,於是就從每天一道題目,進步到每隔一個車站都可以思考一道新的題目。

看到一個不同的廣告,馬上就提出假設“如果這麼做一定熱賣”,然後思索該蒐集什麼資料、該怎麼做分析,等等,也就是說,訓練自己的腦子,可以立即將解決問題的所有過程組合起來。


其實思考的訓練並不是真的要導出一個結論,主要是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這樣就能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了。


這就是組織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題目是無所不在的,如果這樣訓練自己的腦力,就一定能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天努力看不出差距,可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顯的差別了。


在這裡借用書中的練習題,我們來感受一下:


寫出你認為你們公司應該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你會做什麼?但你的公司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請舉出公司不這麼做的三個理由,並針對每一個理由寫出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你會如何克服。


運用他提出的不斷重複假設、驗證、實驗的過程這個方法來分析問題。


如果你能洞悉公司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你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你的個人業績和收入肯定也會大幅增加,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工作多年賺錢很少,有人收入卻蹭蹭的漲起來,就在於他們思考的技術不同。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02、洞悉本質的過程


所謂洞悉本質,就是看清楚問題真正的原因,並導出正確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通過洞悉問題本質的過程,要導出正確的結論並不困難。


作者認為,想要洞悉事物的本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事不對人。這裡的“事”是“事實”的意思。


舉個例子:


2004年的時候,日本化妝品品牌嘉娜寶面臨經營困境,當時有倆解決方案,一個是賣給花王,一個是接受日本企業再生機構的援助。

先假設賣給花王。花王是日本最大的化妝品、衛生用品製造商,其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渠道多元。大前研一測算了一下,如果嘉娜寶賣給花王,他們的運營、物流等等成本能削減30%。

當時,嘉娜寶的利潤是每年300億日元左右,收購之後由於成本降低,利潤能提升到600億日元,利潤翻倍。而當時花王給出的收購價格是4000億日元,相對來說是比較合理。

再來看一下再生機構的援助。當時日本再生機構能為他們提供3600億日元左右的援助基金。但再生機構只是資金和金融上的支援,在物流、渠道、製造方面沒什麼益處。

換句話說,嘉娜寶依然只能維持300億日元的利潤。並且成本也會上升,能否擴大盈利還是個未知數。


按道理說嘉娜寶應該接受花王的收購才對,但是嘉娜寶卻反其道而行接受了再生機構的援助。


嘉娜寶化妝品業務的營業利潤比之前更低,所以在現在這個階段,嘉娜寶的企業價值是大幅滑落的,今後或許還會跌得更厲害。


那麼,為什麼嘉娜寶沒有接受花王的收購呢?


那是因為工會的反對。工會原本不是企業的經營機構,但他們以維護員工利益為理由,給管理層施加壓力,最終導致了失敗。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因為工會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而管理者卻沒有勇氣用事實說話。


作者分析說,日本企業有“同質化”的性格,一個部門、一個地方公司、一個分公司通常都人云亦云,看起來是為了自己所在的組織謀利益,實則影響了大局。這就是不尊重事實造成的。


再比如,你公司裡的產品賣不出去,大家開會討論賣不出去的原因。設計人員說,是銷售渠道沒做好,銷售渠道說是廣告宣傳不到位,廣告部說是產品設計不好看等等,反正就是互相推卸責任。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作者給出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思考,積累事實,用事實說話。因此,對事不對人的意思就是,要忠於事實,而不能被人的立場所左右。


比如,如果整體銷量不是特別好,但是有一半以上的銷售人員業績不錯,那就說明不是產品的問題,就需要銷售部門反思自己,是不是銷售技巧、銷售渠道有問題。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公司的老闆是從研發部門晉升上來的,多半就會偏向研發部門,因為研發部門有他管理過的痕跡,總不能否定自己吧。


所以無論是你個普通職員,還是一位領導者,都要學會拋棄自己的立場和偏見,學會用事實說話。


03、如何預測未來


說到預知性,很多人有所誤解,以為是預言,或是突然閃過的一個念頭所產生的。


但是作者認為預知性是通過理性思維而產生的。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無論是在原始時代,還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都能預測未來。


舉個例子:


日本1990年左右,泡沫經濟崩潰,房價一路下跌。1991年到1996年,購買房子的人悔得腸子都青了,因為到了2000年左右,7000萬日元左右的房子,已經貶值到了3000萬日元了。


就在1991年,很多人看到房價跌了準備趕緊買入,但大前研一就預測了房價還會繼續跌落。這是為什麼呢?作者提供了幾個依據:


第一,當時泡沫經濟的影響還沒有退卻,單是東京都內就有大量剩餘土地。


第二,過去因泡沫經濟而集聚的外資企業,紛紛關閉在日本的分公司,還有一些日本其他地方在東京開辦的公司也從東京撤離。不僅東京的辦公室需求量減少,而且原本這些公司員工的住宅用地也多餘出來。


第三,倒閉企業急速增加,因為貸款抵押而被銀行扣抵的物品也就越來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東京當時的房價還會下跌。那為啥還有好多人買呢?大前研一說,當時的銀行為了推動房地產,推出了好多貸款的優惠政策,老百姓腦袋一熱就買了,其實這些所謂的優惠政策根本無法對抗房價下跌的損失。


大前研一還在書中提了一個移動電話的案例。因為《思考的技術》這本書是2005年前後出版的,他當時預測手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1、分解法


他是如何預測的呢?他用的是分解法。先分解功能再進行思考。就是說,能夠看清楚現在正發揮作用的力量,並知道它在未來是否依然可以持續發揮作用。


不僅如此,還要能夠辨別出這個傾向是否會越來越強,還是隻能維持甚至轉弱。能夠預先知道目前在起作用的幾個要素當中,哪個才是影響未來最重要的要素,有了這樣的思維邏輯,才算是具備預知性的條件。


比如,手機會取代錢包、手機會成為一臺行走的電腦。現在來看,好像這都是事實,但是在遙遠的十多年前,這個預測還是很有前瞻性的。

當時大前研一就認為,手機支付功能會讓你的身份信息、你的銀行卡都不在頻繁使用了;而手機的電腦功能,可以讓相機、MP3都告別歷史舞臺。


2、實地考察法


比如,他會長時間站在電車的軋機,看看大家的刷卡習慣。他每次來中國,一定會去做足底按摩,每次他都會問按摩師有沒有移動電話、使用的頻率、在手機上的花費等等。

總之他就用這種分解法加上實地考察,來預測未來。


大前研一認為,實地考察能洞悉人性,讓你的預測更加準確,技術是手段,人性才是根本。


比如,日本80年代就有智能家電的概念,也就是說,人在外面時就可以遙控家中浴室的洗澡水溫度,回家後馬上就可以洗澡。

或者在你使用了冰箱裡的東西之後,就會自動幫你訂購東西,智能家電標榜的就是這一類的功能。中國也一樣,並沒有什麼實質的變化。

但到現在也沒有普及。為什麼呢?因為技術研究者在實驗裡推出了技術更新,而且商業化的過程中,沒有了解人性。


我們下班之前,就把洗澡水熱上了,準備回家舒舒服服地沐浴一番,萬一要突然加班怎麼辦?朋友有事讓你出去怎麼辦?水和電不就浪費了嘛,對吧。


預測未來在於對技術的認知、對人性的把握和了解,然後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最後的話:


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拋棄過往的經驗,做到對事不對人,用事實說話,掌握數據,進行分析,導出假設,然後用大量案例驗證假設。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