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欲擺脫5G測試三巨頭?

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測試儀器行業巨震


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欲擺脫5G測試三巨頭?

中電儀器股東構成

3月31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新增對外投資企業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儀器),認繳金額達6606.6743萬元,入股後華為持股比例為8%。

企查查數據顯示,與華為一同入股中電儀器的還有7位股東,分別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10%)、中電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8.72%)、合肥中電科國元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8.00%)、蚌埠思儀發展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7.95%)、國家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有限責任公司(2.46%)、中電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基金(天津)合夥企業(有限合夥)(2.46%)以及蚌埠思儀創新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1.88%)。入股後,中電儀器公司原唯一股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0.54%。這八位股東入股後,中電儀器的註冊資本從5億元人民幣增加至8.258億元,增幅65.17%。

這八家股東中,最吸引業內關注的可能就是華為了。

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欲擺脫5G測試三巨頭?

圖片來源企查查

華為此前對外投資或入股其它公司的新聞其實並不多,一般是單獨成立子公司,100%控股。根據企查查信息,之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歷史對外投資的公司包括中芯國際、天聞數媒、軟通動力、中軟國際、新華三、深圳益華運輸等公司。在遭遇美國封殺禁令之前,華為是以全球供應鏈為主,原本在國內半導體企業採購並不多。

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欲擺脫5G測試三巨頭?

不過,隨著美國“實體清單”封鎖的加劇,近年來華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華為通過另一家公司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包括慶虹電子、蘇州裕太車通電子、新港海岸、山東天嶽、上海錕遊光電、無錫市好達、傑華特微電子、深思考等在內的芯片、AI相關的公司。

華為投資中電儀器的真實目的

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欲擺脫5G測試三巨頭?

根據中電儀器的官方介紹,該公司2013年開始佈局5G通信測試的研發,目前已經突破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囊括材料與芯片測試、模塊與器件測試、終端測試、基站測試、網絡測試等類別儀器產品的“5+X”5G通信測試儀器產品體系,可面向5G產業鏈和運營服務各環節、場景,提供系列化的測試儀器產品和解決方案。

2016年,中電儀器推出5G毫米波通信測試解決方案,並在去年10月發佈了5252D5G多通道基站測試儀,重點解決5G大帶寬、新型子載波、幀結構、多址接入、波形、調製編碼、多用戶模擬等5G關鍵技術難題。

通信測試技術與測試儀器作為通信產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滲透於通信芯片、模組、終端、基站、無線網絡等所有環節,貫穿於5G全產業鏈和全生命週期。由於5G所要實現的大帶寬、低時延、海量容量是不同於此前任何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獨有特徵,而5G毫米波、全新技術引入打造的5G芯片等挑戰勢必都將對傳統的測試帶來顛覆。

對於華為這樣從自研芯片到智能手機、5G終端設備兼具的通信領域巨頭,無論是其5G核心網絡設備、無線基站,還是5G芯片、智能手機終端,都無法避開“測試”這一環節。

2018年,華為公佈了核心供應商清單,其中keysight作為測試儀器供應商排在前面。在5G測試解決方案上,keysight也較深的參與了華為的研發過程。不過隨著華為被加入“實體清單”,美商keysight對華為的供應受到很大影響,這也使得歐洲供應商羅德施瓦茨成功上位。雖然短時間內華為對測試儀器的需求得到緩解,但從長遠來看,為了保證供應鏈風險降低,華為投資中電儀器的目的就可以得到理解。

中電儀器能否成功追趕海外測試巨頭?

5G-NR構造了全新的5G靈活空中接口,eMBB需要更高的傳輸帶寬,URLLC需要更低的時延,同時還需兼顧未來的5G 毫米波的高帶寬,這都要求5G網絡框架和空中接口必須是靈活的結構,以應對不同的場景需求,且需要更多的頻譜。

受5G高頻高帶寬、低延時等特點的影響,對測試設備研發複雜度的要求大幅提升。比如在高頻的影響下,5G時代,測試設計更復雜、測試方法也更復雜,其技術本身的研發週期和難度也更高。

在5G設備測試方面,5G收發器設備需要比4G設備在更多的信道、更高的頻率中運行,這就要求測試平臺需要快速測試,同時,由於5G是一種新興標準,許多必需的測試尚未完全定義,因此要求測試架構靈活以應對不同的標準,適用3G到5G的收發器。

在無線空口測試方面,毫米波、超寬帶寬與MIMO增加了發射機和接收機設計的不確定性,尤其是5G用戶設備和基站間產生的無線電信道是最大的未知因素,因此,需要創建信道性能的數學模型,為5G定義新的空中接口標準,從而實現5G所需的數據速率、頻譜靈活性和帶寬,如果能夠快速生成了準確的信道模型,可將網絡級總體開發時間縮短20%,提前12個月推出新產品。

5G技術的提升給測試儀器廠商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巨大商業機會。預計至2025年,5G測試(傳統通信領域測試)市場規模約為95.24億美元,增長較為平穩,5G時代受益於資本開支上行,通信測試市場保持上升,比例相對穩定,其中,2020年、2021年,由於全球5G大規模建站,該領域測試市場增速較快。


華為入股中電儀器,欲擺脫5G測試三巨頭?

所以雖然華為入股中電儀器的金額並不大,但是象徵意義明顯。從市場格局上看,通信測試市場高度集中,全球幾大巨頭基本壟斷,主要廠商有是德科技(美國)、羅德與施瓦茨(德國)、安立(日本)、唯亞威(美國)、EXFO(加拿大),大多數的測試產品和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商中;從市場特徵上看,通信測試市場是技術密集型行業,研發費用長期保持在10%以上,高技術壁壘構築行業護城河;從商業模式上看,通信測試領域多為ToB業務,通常提供非標準化產品,毛利水平高,各子領域龍頭廠商毛利率水平均保持在40%以上,非定製化產品為廠商帶來豐厚的毛利。

相比國外巨頭,國產測試儀器廠商仍處於相對落後的局面。從廠商風格上看,海外廠商更加看重質量,對價格不敏感,而相對而言,國內廠商對價格較為敏感,國內廠商技術相對落後,產品較為低端,市場競爭力偏弱,包括星河亮點、日訊、上海創遠、中創信測等。

雖然國產測試儀器目前在中低端領域取得了突破,但在高端領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因為越往高端,將會面對來自工藝、材料、底層芯片的重重限制。所以我們既不能過於樂觀,也不能太過悲觀。華為此前投資的中芯國際,目前已經在14nm領域取得了較大進展,這得益於華為等系統廠商多年的支持和耐心。

同樣,入股中電儀器只是一個開始,相信華為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未來必將扶持包括星河亮點在內的更多國產儀表廠商,期待這些國產測試儀器廠商共同發力,早日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