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士副省长卢柯 看牛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从院士副省长卢柯 看牛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从院士副省长卢柯 看牛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从院士副省长卢柯 看牛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近日,53岁的卢柯又有了一个新身份: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隋唐科举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延续至今。回顾卢柯的成长道路,看看牛娃是从哪里来,可以到哪里去,非常值得思考。

从院士副省长卢柯 看牛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卢柯和课题组年轻人在一起

学习型家庭

1965年5月23日,卢柯出生在甘肃省华池县,卢柯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父亲卢甲骥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文革前支边到甘肃华池,在华池一中、二中做数学老师,所以卢军三兄妹数学极好。哥哥卢军比卢柯大两岁,中国一线高尔夫大球场设计师。妹妹卢磊同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员,是祖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专家。卢甲骥曾说,「我家支边,最大的收获就是三个孩子都有了出息。」除卢军外,卢家都住在沈阳金属研究所大院,在浓厚的科学氛围下,据悉卢家的第三代也选择了攻读材料科学方向。

小时候的卢柯是个聪明孩子,但是调皮,10岁的时候,卢柯从2米高的梯田上大头朝下摔下来,摔得头昏呕吐。当时正流行肝炎,母亲以为他得了肝病,结果治了几个月也不见好转。看到母亲着急的样子,卢柯只好坦白了自己的“劣迹”。

卢柯身上的那股不信邪的劲头,在他小时候就显现出来了。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是哑巴,大家都不愿意带他玩,还欺负他。但他总是跟着卢柯。邻居们对卢柯的母亲说,别让你儿子跟哑巴在一起吧,母亲也经常为此规劝他。但卢柯想,如果不带着他,就没人跟他玩儿了,他还要受别人的欺负,还是跟他在一起吧。上课的时候,俩人坐在一起,老师在上面讲,卢柯在下面同声“翻译”给他听。在卢柯的传授下,哑巴认识了不少字。他们用笔、用手势、用表情,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让彼此心领神会。他们在一起呆了大约3年,直到哑巴退学,干了些不大不小的坏事,而且颇具创造性。

卢柯先后就读于上里原小学、悦乐小学、华池二中、华池一中,1980年转入庆阳一中,初中和高中均上了两年学,1981年从庆阳一中毕业,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华池县的老教师杭清仁是卢甲骥的学生,也是卢柯的老师,杭清仁称,中学期间的卢柯每节课只需专心听讲10多分钟,就能掌握授课新内容。

快去找你的兴趣

2016年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的科学前沿进展讲座上,他把自己的求学体会转送给在场的300多名国科大本科生:“去找兴趣,越早找到越好。国科大的科学前沿讲座涉及各个领域,是找兴趣的好机会。”

“这一轮精品讲座扫下来,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到底喜欢什么,应该会有点思路。至少你能了解到老师们的兴趣。有时候,改变你兴趣的,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人。你跟了一个导师,这辈子就可能‘捂’进去这个领域了,能‘捂’进去是好事儿。”

卢柯考大学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我一点都不知道学这个专业是为什么,因为考大学就要填志愿,总要写上些什么东西。”他记得当时最热的专业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怕好的专业录取不上,就选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幸运的是,在本科4年的学习结束后,卢柯对于这个专业的喜爱与理解已经超过了周围的很多人。“材料科学非常精彩,跟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进步的每一个台阶,都留下了材料科学发展、进步的印记。”

从上大学开始卢柯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一点都不枯燥,而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他最喜欢的课程是《金属学》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他便跟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四做毕业设计实验时,他能动手做了,觉得有意思。“感兴趣了,毕业分配又不想回甘肃,那就考研吧。” 英语基础差,就从头开始啃,他把专业最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位错引论》,花了一年时间翻译成中文看。一年后,他考研总成绩是系里考中科院的学生中最高的。1985年,卢柯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他在作研究生毕业论文时,发现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一张电子衍射谱标定后的取向关系与英国著名科学家Scott教授的结论有出入。卢柯在自己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发现被国际材料科学界引用了近10年的权威Scott取向关系居然是错误的。英国的《材料科学杂志》很快发表了这项科研成果。那时,他才22岁。

卢柯说:“对知识分子来说,能找到权威的错误是一个兴奋剂。”这也为他以后的科研和走向国际讲坛树立了坚定的信心,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缺啥学啥不要等

卢柯的效率非常高,几乎是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他一直在加速理解什么是科研,加速实践自己的科研想法。他的理由是:“越早经历,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死之前做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就越多。”

为什么能这么快呢?卢柯认为客观上是自己运气好,主观上方法和努力很重要。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做科研有做科研的方法。跌跟头爬起来也有爬起来的方法。他的方法是“讲求效率,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被动等待。”

“他也是个很有计划性的人”卢柯的同班同学张金梅女士这样评价说,上实验课,卢柯每一次做实验前都会仔细地想清楚实验的每一个过程与步骤,所以每次实验课,他总是能早早地就完成。这时,他要么再想一些其他的实验方式,要么就帮女生完成实验。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因为入学成绩较低,他就给自己做了一个计划,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赶上成绩领先同学的水平。于是他每天晨跑时都会带上英语词典去背。他入学时英语是31分,但在大学里,他的英语考试每次都在90分以上。

这些事例证明了老师们对卢柯的几点判断:一是有一股钻研到底的的劲头,二是有很强的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三是因为做事很有计划性,所以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很高。

坚守根基从根做起

卢柯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既要有技巧把材料做好,又要看到部件和系统对材料的需求。既要创新,又要在漫长研发周期中,学会坚守。”

“坚守什么?坚守对基础知识的探索,坚守精益求精。不求甚解,是我们落后的原因。”卢柯反复告诫自己的研究生。

卢柯也曾在讲座上与本科生分享自己科研体会:“我们经常做的是把国外的东西拿来解剖,然后照猫画虎地做。人家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我们画出的永远是猫。虽然现在引进技术,能让我们快速地走到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很难突破,我们完全是在学习别人。”

卢柯认为:“要想有所突破,你就要从根上做,最基础的开始做。”计算模拟能简化材料设计,但是材料科学的基本规律,还有很多未知的。他说,“千万不要因为模拟计算量增大,就减少基础研究的实验工作量”。

他强调,“坚守似乎不是创新,但是它是把你的创新变得有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严密精准

卢柯经常拿网球来举例问学生:“知道我和网球天王费德勒的差别吗?”“我是‘大概齐’玩一玩就行,自己打好一个球就很高兴,后面打得稀里哗啦也无所谓。老费每一个动作、每个环节都是严格训练出来的,他必须按照职业要求来打,无论身体多疲惫,动作都要精准。”

在他看来,职业科学家和职业选手一样——都要精准。科学研究最怕的就是“大概齐”,粗糙结果的发表会让很多人,尤其是你自己走弯路。

但是,中国的“大概齐”文化太强大了。“我们生活中都是这种文化,就像炒菜,这少点、那多点都没事儿。很多人都不懂得区分,以至于蔓延到工作和学习上。”而西方人的文化是“定量”文化,大量的测量工具都是西方人发现的,他们测量就为了定量。

卢柯观察到,一般人参加国际会议,做完poster(展板),材料就直接扔掉了。“可德国人不是,你花这么大精力做的poster,得拿回去挂在实验室。”

他在德国读博士后期间,有一回自己用画框把poster镶了起来,拿了锤子和钉子准备去挂,被导师看见了,导师立刻让他下来。第二天导师请来了技工,上下测量,选了视线最好的地方。第三天卢柯准备去挂poster,导师又不让,“这里光线有点暗,看起来会很压抑,等技术员再来这儿安装2个灯。”就这样,卢柯前后一共被折回来6次,才看着技工把poster完美地挂在墙上。

“是很费劲。但看起来非常好看,而且一挂就是好多年,我每次去都去能看到它。”卢柯认为,这是一种精神。

卢柯最不能容忍的是实验数据模糊或错误。有学生来汇报说实验材料的统计平均精密值是多少多少,卢柯会直接打断:“说最大的、最小的,大概值、大约数没有用。”也有学生写的论文,被卢柯发现有个数据没有考虑到温度的影响,结果不精确。卢柯就让他调整温度重新做,果然结果变化了,学生原本要发表的论文也被要求重新写。

事在人为

1988年,金属所计划送卢柯去日本读博士。通常认为发达国家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会更好,但卢柯却选择留在金属所读博士。

“成才的根本在于自己。”卢柯认为,科学研究是靠人来做的,能不能做好,主要取决于人的能力。最好的工作不一定非要在最好的条件下才能做出来,有时候简陋的条件反倒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放射学之父卢瑟福就是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最简单的设备从事背散射研究的,这说明非凡的创造力和敏锐的科学直觉在科学研究中更为重要。

虽然就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而言,我国是落后的,但就局部来说,有些方面不一定比国外差。他认为金属所已经具备良好的仪器设备和科研环境,在国内同样能得到发展。

功在不舍

卢柯做什么都比别人快几拍,在飞速发展的纳米研究领域,用卢柯的话说:“跑得不快能行吗?”

36岁时卢柯出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且身兼数职,管理、科研还要带学生,体格健壮的卢柯也常感力不从心,“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管理用去了太多时间,为了保证科研,只好加班加点,透支自己的身体。”

卢柯一方面继续带科研队伍,另一方面抓全所的科研管理,组建了以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所领导集体。金属所的有关同志介绍:“所里的科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青年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为此,卢柯的付出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问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出人意料:“睡觉!对从事科研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来说,睡眠是无价之宝。”

卢柯从事的是“枯燥”的材料研究,他说自己“就像喂猪养羊的人”。卢柯说:“满汉全席端上来,大家可能都会夸大厨的手艺精湛,很少有人会想到猪和羊是如何喂养出来的。我们搞材料研究的人,就像喂猪养羊的人一样。等纳米技术普遍应用起来,人们都去挑选纳米技术的产品,可能很少有人去考究纳米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013年10 月 18 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卢柯关于金属纳米层片结构兼具超高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研究成果,并称赞这一成果“非同寻常”。在别人眼中,卢柯是能力非凡的“超人”,是上天最眷顾的人。只有他和课题组的同志才清楚自己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气馁。“你们所看到的成绩只是我1%的工作,其余的99%都不是那么光鲜成功的,都是残酷的现实。在我过去的研究中,经常会走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卢柯说。

积极试错

“我从来不为荣誉而战。” 面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溢美之词,卢柯十分冷静。

“走不下去的时候,就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失败了,再换一个思路接着干。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但是必须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失败其实是科学工作的常态。跳高比赛是以失败而结束的,科学工作则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铺路,以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当你有了一个灵感,钻进了实验室里,半年,一年甚至两三年下来才有结果,可结果与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沮丧极了。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以沮丧,可以暂时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弃你的目标。失败了,证明这个思路不对,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你到达终极目标的一个过程。”卢柯说。

没有不可能

“Nothing is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一句话,也是卢柯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卢柯的至尊法宝。

上帝似乎给了卢柯一双探索科学之门的眼睛,让他能够在最简单的看似平常的东西里,发现出被忽略的东西。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在发现中品尝到研究的乐趣,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眼界越来越开阔。他看到了那么多可做的,多得做不完的事情。

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

科学的做科学

一位老科学家说卢柯是一个“科学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他知道怎样生活,不读死书、不死啃书本;他耐得住寂寞, 懂得怎样去选择研究方向。

做材料研究最难的事情是找问题。那究竟什么算好问题呢?卢柯总结为两类,一类问题是在某个领域里大家公认解决不了的重大科学问题,类似数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另一类问题是对工业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的问题。

那怎么样能找到好问题?卢柯告诉他的学生,实际上,问题全在书里面,全在具体的工作中。问题是已知的,要学会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找到突破口。到实验室去做,找别人交流、讨论,火花是碰撞出来的。卢柯始终认为,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尽管在中国做尖端科研的条件与国外比有不小的差距,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决于人,人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

“在卢老师的时间表里,每周一上午都是小组会时间。”卢柯所带的博士生说,“小组会完全开放,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提出质疑,甚至争论得不可开交,许多灵感的火花就是在一场场辩论中迸发出来的。”

卢柯是幸运的,但他说:“幸运是很多人都能争取到的。”卢柯有一次回母校南京理工大学作报告,有人问他是如何成功的。卢柯对他的师弟师妹们说:“多年前的今天,我在读书,现在的我还在加倍地读书。我建议大家利用现在大学良好的环境,抓紧时间读书。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一生都需要好好读书。”

爱好广泛,热心组织

在同学们眼里,卢柯不是个死读书的人。卢柯很好运动,喜欢的项目很多,擅长网球、高尔夫,大学时好踢足球。当时他们叫他打后卫,可是他不安分,踢着踢着就跑到中场了,再踢着踢着,又冲到前面去射门了。大家回头一看,不好,后卫没了,就赶紧叫他回去。

卢柯还喜欢摄影。他从大学生活费里省下钱买了一架二手的120照相机,成天挎着,令同学们好生羡慕,班里组织活动时,他就给大家拍照,同学们都管他叫摄影家。

卢柯在班里年纪虽小,但大一开始就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张荣生老师说他在任支部书记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办事稳重。他在任期间十分热心搞活动,曾创意组织了一次在学校里十分轰动的事:组织团员到列车上去做好事――打扫卫生、扶老携幼。这件事后来还受到了学校的表彰。

徐天祥老师回忆说,在这个班级四年级时,他给他们进行考研辅导,一位老师告诉他,这个班有4名同学最优秀,其中就有卢柯。他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徐老师在给他们上课时,经常会收集一些难题给他们做,卢柯做出来的成功率比较高,在讲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他理解得也比较快。所以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徐天祥老师就带了卢柯等4名同学到南京溧水的活塞环厂去实习。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徐天祥老师对卢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发现,卢柯思维活跃,思路十分开阔,而且作为这个毕业设计小组的组长,显示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

THE END

卢柯的样板,至今在学界还有争议,一些科学界人士认为从政影响科研,而对人类世界而言,科学家比官员有价值的多。黑叔叔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牛娃选择仕途,希望更加不懈推动整个社会尊重、传播、应用知识;二是定价来自供求关系,中国最缺专心“捂”进科研、取得国际广泛认可的顶尖人才,踏踏实实投身科研是牛娃进入未来中国上流社会的捷径。


关于黑叔叔高招频道

高招(高考招生)是最公平、最公正、最透明的上升通道。黑叔叔坚持说真话,说人话,长话短说,捅破一切装神弄鬼的窗户纸,用科学方法帮助家长缓解焦虑,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黑叔叔高招频道每日汇聚全网精辟观点,关注高招,看这一个号就够了,早看一秒是幸运,多看一遍是收获!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