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最近,在某平臺上#用粵語直播遭強制停播#引發熱議。


有人表示理解,直播要照顧五湖四海的朋友,而且系統暫時只能識別普通話,這也是出於監督的考慮。


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和痛心,不明白為何粵語遭如此對待。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對於這個做法是否妥當,暫且不評論。今天我們想談的是,關於“粵語”的那些事。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粵語作為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歷史源遠流長。


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包容,於粵語而言,它的生存空間是不斷被壓縮了。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不難發現,在廣州,無論走到哪裡,普通話出現的頻率比粵語還要多。


即使自己作為一個廣東土著,在家裡偶爾也會彈出一兩句普通話。


因此,也有人憂慮越來越少人講粵語。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01

粵語,會失傳嗎?

之前,有一個名為《我是廣州人,但不會廣州話》的採訪視頻,刷爆了廣州人的朋友圈。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問她想學粵語嗎?她說:“我也不是很想學粵語,感覺嘰裡咕嚕的。”看到這裡,真是感到無比心酸。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的確,現在說粵語逐漸在減少,尤其是00後、10後。


普通話在學校環境佔據了絕對優勢,即使是在家,很多小孩也習慣用普通話和家人交流。


新生一代不會說、不願說,真的是粵語的困境之一。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2017年,一份關於《廣州人語言態度與粵語認同態度》的問卷收到300份樣本,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對象母語為單一粵語的比例只有78.28%,使用兩種或以上語言(方言)者的比例為90%。


廣州人母語為單一粵語的比例呈代際下降的趨勢。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粵語似乎開始逐漸疲軟,也可以從一些家長身上看出一二。


他們以實用主義的角度觀測粵語時,“與其學粵語,不如學多一門外語”——粵語的危機就已經出現了。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粵語不再是母語了。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02

粵語是語言,更是文化

可能因為“我是廣州人,不會講廣東話”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不少人已經感受到語言競爭對粵語帶來的衝擊,這種憂慮反而加深了他們對粵語的強烈情感。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對於身在異鄉的廣東人來說,粵語更是鄉愁。


每次見到外省的朋友在廣東遇見自己的老鄉,便會立刻飈家鄉話,真的挺感觸的,那是一種家鄉情啊。


同樣,說粵語的我們獨自在外打拼或旅遊,聽到一句粵語是不是瞬間激動,覺得找到同伴?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粵語也是一種身份認同。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對粵語的熱愛也表達得淋漓盡致。

  • 即使在“乜都要快”的網絡時代,也不惜為了準確表達自己而放慢輸入速度;
  • 公司飯局轉戰KTV,廣東人總要點幾首經典粵語歌,即使別人聽不懂,也要自我沉醉;
  • 很多新興的網紅餐廳或咖啡廳,愛用粵語文字作招牌或品名,謂之“粵潮”,廣東人也很受落…


總之,在粵語文化不再風光如昨的今天,粵語依然為廣東人提供文化上的認同感和精神上的歸屬感。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03

粵語真的很“盞鬼”

上面視頻裡的新生一代覺得粵語“嘰裡咕嚕”,大概他們還沒領會到粵語的魅力。


用粵語念古典詩特別好聽,廣州人自幼讀詩背詩都用粵語,普通話裡押不上的韻,在粵語裡全能押上。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與中文通用書面相比,複雜而不可或缺的語氣助詞,更是粵語的一個特色。


狀語後置▼

位置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動詞之後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該嗮你。

非常感謝你。


畀埋佢哋。

全部給他們。

形容詞之後

唔好睇似乎。

不太好看。


佢真系衰得滯。

他確實太壞了。


高過頭冇用㗎。

太高了沒用的。

句末

畀多三文添。

再給三塊錢吧。


倒裝句式▼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

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佢話嚟我度。

他說他要到我這裡來。


量詞次用法▼

粵語

中文通用書面

本書幾好睇。(“這”省略本書幾好看)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部車正啊!(“這”部車正點啊)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極了!

佢嗒咗抽菩提子。

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我把聲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喇起塊面

拉起塊面

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語氣助詞▼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只要你仔細研究,就能發現粵語的有趣之處,特別是那一聲聲“靚仔、靚女”。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還有廣東人那句“得閒飲茶”,你理解其中的含義,就不再傻傻地以為廣東人會和你喝茶……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04

說粵語,我驕傲

廣東人對粵語認同感最高,但不等於他們排斥其他語言,廣普就是一個例子。


過去幾十年,不少外來人湧入廣州打工,不可否認學習講普通話是一種生活技能。


對於英語也是,想要獲取更多知識、資訊,就要多懂一門語言。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失去獨特的粵語文化。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小櫻桃:

每個地方的方言、家鄉話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存在價值,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聊起了普通話,回家跟家人用輕鬆自在的家鄉話閒聊,這是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如果說我們是一隻風箏,普通話就如一股風幫助我們走的更遠,那粵語一定是手裡那根弦,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根在哪。


我們相信,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都會為了粵語文化的代代相傳而不懈努力。


最後,

中意我哋廣東話噶朋友,

講粵語,系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