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一、筆畫起收筆

1、筆畫的起收是作出一些差異化安排,體現作品豐富性的最常的手段,書聖王羲之當然是此道高手啦。

看第一個字,兩橫的起筆,一個是斜向起筆,一個是縱向起筆然後有轉的動作,兩橫的起筆角度差異明顯。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再看"面"的第一橫,典型的切筆,鋪毫,凌厲爽勁。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三橫的收筆方式也完全不同。

二字第一橫的收筆是順勢提筆下行。

第二橫的收筆則有明顯的提按調峰的動作,然後向斜下出鋒。

面字第一橫的收筆竟然是向上提起的,這個處理方式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意外,惟如此,才能強調變化與動態,行草書起筆收筆的方向沒有定則。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僅這三橫,收筆就有順勢收筆,提按;想上收筆三種。

2、極為誇張的起筆:

看"未"字的第二橫,也是斜向切筆,但切筆的幅度極大,中豎的左邊全都是這一橫的起筆。

這種處理方式造成了一種筆畫結合的錯位狀態,打破定勢思維和左右平均分配。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看“佳”字的撇畫,這一筆的起筆也是非常大,一般撇畫的行筆部分長,起筆部分短。王羲之這一撇起筆的部分比行筆收筆的部分都大,取縱勢的撇和短豎形成了一個長條形的組合,使整個佳自中部形成大塊留白。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3、最後收筆的順勢特徵:

這篇作品中,順勢的收筆很多,一般收筆主要是出鋒,提按藏鋒,或經過提按、轉折等後出鋒。王羲之以一種順勢而提筆,看"議"字的最後收筆,發力鋪毫後輕鬆提起,沒有一直加力的斬釘截鐵的橫斷面,也沒有提按藏鋒的渾厚,自在輕鬆。我們看"送""邰"等都用這種方式。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二、筆畫中部出人意料的變化

上一節說過,筆畫的起收處是所有大書法家都會注意的地方,都會運營一些手段形成差異與變化,但是筆畫中部,也就是行筆過程中體現豐富的變化,這就是書聖的獨門絕技了。

孫過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

清包世臣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

王羲之筆法注重行筆中段的變化,

1、輕重變化

我們看再字第二橫,第三橫,中間都有一個由粗忽然變細的狀態。有人說這是因為紙'上有摺痕,所以筆鋒行到摺痕,產生跳動,而忽然變細。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種故意為之的用筆技巧。這個問題有爭議,我們先不去分析。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這個效果用技巧完全可以做到,不必摺紙形成。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2、筆鋒變化

米芾學到了二王的一些技巧,就自稱"八面出鋒",在宋代四大家裡以獨特多變的筆法而成名。王羲之的筆鋒變化多麼豐富則可想而知。

看”前“字的最後一筆,表面看來是輕重的變化,很多人也是這樣臨寫的,這就會失去筆法的神韻,仔細看豎的起筆與中段的細微形態,這個筆畫的粗細變化主要是通過筆鋒鋒面的擰轉形成的。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再看這個女字的撇畫,我們仔細觀察,你有沒有注意到,撇畫不是直線,但也不是規律的曲線,這一撇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中間有一個筆鋒面的轉變。最後的比較豐腴的弧線就是換了第二個鋒面後,沒有再調鋒,而筆毫的彈性加上發力的慣性而形成的獨特形態。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再舉一個例字,雖然不是同一個筆畫,但是書寫是一次完成的,更可以說明筆鋒變化的情況。看下面。

最後舉一個你想不到的例子,我們還看再字,第一筆和第二筆的連線具有筆鋒的變化。

再字包圍結構這點空間裡,只能看到三個行筆的中段,而三次行筆中段都有變化,聚集了輕重和筆鋒的兩種變化方式。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看到這些 我們是不是該由衷的說一句:王羲之不是書聖誰是書聖!?

三、筆畫連接

講了兩邊和中段,下面談談不同方向的線條要連接在一起有什麼方式。

最常見的方式是化直為曲,連綿書寫。在行書和草書中廣泛應用。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這裡主要講我們平常容易忽略的技巧細節。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不同筆畫方向的結合點,

1、覆蓋

就是行筆過去後,下一筆在經過筆的行筆路線。要特別注意,這並不是說要把前面的行筆路線全部重複一遍,而是部分的覆蓋,這樣覆蓋的區域,兩筆之間的角度,兩筆本身的粗細都可以影響到最終的呈現,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試"的最後一橫。看"議"的第一個點,都是覆蓋的效果。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看靜""字,的第三橫遠遠比其他筆畫粗,非常顯眼,這是一個複雜的覆蓋行筆,最後形成了獨特的形態。厚實又突出。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2、搭接

還有一種是搭接。也就是沒有太多的交叉覆蓋的部分,就是兩部分搭在一起,看"受"字包蓋左邊。再看"比"字的左豎提。書寫的時候用一個下切的動作使筆鋒的位置下移,鋒面也藉此產生轉換。

【秘語】你肯定學過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這三大筆法細節!


這種搭接會造成一種強烈的體積感,使字看起來更立體,如巨石,如建築,為整體作品呈現,增加空間表現力。這是王羲之又一手獨門絕技。

本篇分析了王羲之處理筆畫細節的三絕技:一、運用誇張起收筆,造成錯位,產生結構變化。二、一筆之間,中段的輕重、筆鋒形態有所變化。三、不同方向行筆的搭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