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一提到易武茶就會有很多消息,甚至資深的茶友也能滔滔不絕的說上一大車,近年的易武茶的價格也隨著炒作水漲船高,很多茶友也只能望易武而興嘆。退而求其次還真有一個地方的普洱茶可以和易武茶比擬,那就是江城茶。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現今的江城普洱茶的基本情況

江城縣是普洱市第二大茶葉產地,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等三江環繞,故名之,屬於普洱市東南部,地處普洱、紅河、西雙版納三個市、州交會處,與越南、老撾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國"之稱號。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當今普洱茶名山名寨眾多,其中以臨滄和版納茶區最多,名氣也最大。思茅茶區的幾大茶葉產區中,也是以瀾滄名頭最為響亮,江城茶在名頭上相比其他幾個地方都略有遜色。全縣共有古茶麵積18621畝,其中:野生古茶群落11850畝,栽培型古茶園6771畝;全縣正常管理和採摘的栽培型古茶園面積有6771畝,畝產量35公斤,年產量236.98噸,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50元,年產值3554.7萬。現已有361棵典型古茶樹植株進行編號並製作了"江城古茶樹"標識牌,進行掛牌重點保護。但這些舉措在茶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上仍有不足,江城茶的歷史底蘊和經濟價值還是沒有發揮出來。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歷史中的江城普洱茶發展情況

事實上,江城的茶文化歷史非常悠久,茶葉種植也曾非常興盛。據說,江城茶葉最初是從勐臘縣易武大茶山引進的。江城茶農的先輩們到易武做工、探親訪友,用竹筒攜回茶苗試種,經過較長時間發展,陸續得到發展。因此江城茶香氣、口感等於易武茶相似,只有湯水厚重度不及易武茶,條索也不如易武茶粗壯,一般人很難區別兩地的茶。江城縣國慶古茶山與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茶山同處一脈。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種茶歷史久遠,茶性、茶質和易武茶十分相近。據清乾隆的史書記載,1763年雲南就有茶葉出口,主要由勐海入緬甸、泰國銷售;或由鎮越(易武)、江城循李仙江運至越南又轉中國香港銷往南洋各地。民國8年至25年(公元1919年—1936年)普洱圓茶經普洱——江城茶馬古道又經李仙江水路沿江泛舟而下到越南萊州後至海防海運,大量銷往南洋和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再轉銷世界各地。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國慶鄉田房村一帶,是江城古茶樹資源最集中的地帶。田房村距離易武茶區只有120多公里,屬同一山系,氣候、海拔條件十分相近,因此茶葉的品質、口感也如出一轍。田房茶,雖然名氣不大,但卻是當地人及部分資深茶友非常喜愛的質優價不高的"小易武"。全村家家房前屋後都栽種著古茶樹。誰也說不清這些茶樹從何時開始栽種、這些樹有多少年的樹齡。但這裡的茶葉名氣遠遠不如易武茶,大多數古樹茶價格親民,可謂是性價比超高的優質古茶。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江城茶的口感:

江城因氣候地理條件,江城古樹茶一般較為香柔甜滑,然口感偏淡,類似近年易武茶。從表現看有以下幾個特徵: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1、茶湯入口顯綿柔。即刺激性較低,比較順口

2、回甘之後有清甜。即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3、久泡之後甜韻仍存。沖泡約十幾二十道仍顯甜韻

江城茶是我心中的小易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