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田之斷想

無田之斷想

★歷史如謎團,耳聞眼見未必真實,知人真相不能只看他一時成敗!

★在農耕社會,冬日、深夜、雨天確宜讀書。可如今生活在城市並跨入e時代的人們卻無“餘”勤讀,而且我們讀書的方式已完全改變。人們現在很難靜下心來,捧讀長篇鴻文,那種“手倦拋書午夜長”的境界只是讀書人一個遙遠的夢。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圍繞一個“快”字,因為我們太“忙”,哪有太多讀書的時間?讀文字太累,我們喜歡用影像來遣悶。讀歷史看典籍,那是專家的事,我們可以看“講壇”。總之,怎麼簡單快捷怎麼來,我們要奔更大更遠的“錢途”。

★當面之譽多為假,背後之毀未必真。與人交往,貴在不卑不亢,難的是拿捏這個度。

★漢朝名相蕭何故意強買民田以“自汙”,從而打消了劉邦的猜忌,仕途得以善終。這種以退為進的人生態度實為大智慧,一般人做不到,即使做了也把握不了尺度。

★文仲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滅吳後繼續留下為臣,卻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自古以來,見好就收、激流勇退有幾人?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文仲不聽范蠡規勸,因出貢高我慢心,其慘局早已註定,可悲的是後有來者眾。范蠡全身而退,一如他“三聚三散”之舉,可又有幾人明瞭其表法之義?!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為學日益”之前,因為不明“道”,我們“學”的東西,很多時候不能正確使用,往往有智障。所以,在教知識前,應先教做人。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沒扎牢,就蓋高樓,豈有不倒之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弈如人生;高山流水,知音難逢,何勞弦上音?

★古人酷尚琴棋書畫,修其身,養其性;今人登高放歌,解其慮,或暴走裸奔,洩其躁。孰苦孰樂,豈不是板上釘釘?!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乍聽起來:隱者有層次,有大小,似乎在理;仔細琢磨:隱中還有分別,就不是真隱。其實,做到物我兩忘、掛礙全無,在哪兒都是真隱者。

★荀子云:“善《易》者不卜。”意思是真正懂得《易經》的人會占卜,但是沒必要去卜。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相信因果,斷惡修善,把握機緣;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所謂門庭若市、高朋滿座,皆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人生真相。你不執著,就不生煩惱心,更不會發“人走茶涼”之嘆。

★北宋張師高之不發竊器奴的雅量,與雨果《悲慘世界》之米里哀主教寬厚以待竊其銀器的冉阿讓如出一轍,異曲同工。高明的教育不是罰,而是恕。

★古大德曰:“知難行易。”那些表裡不一的“善”,問題出在不知善,不知為何行善之理,做給人看的“善”必定是偽善。表裡一致的惡亦是惡,敢作敢為是為硬,改過才是真漢子。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第十六篇)隨著歲月更迭,閱人見長後,漸漸對夫子說的“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有所領悟。人越近衰老,越怕失去,越執著,越放不下,原本應該做減法的年齡,卻患得患失,貪名貪財,晚節不保,不得善終。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切不可掉以輕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