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治理地下水“漏斗區”的措施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數量1.1億,GDP生產總值合計84580億元,總面積21.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3萬平方公里。但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等,導致京津冀地區嚴重缺水。京津冀地區,受氣候異常影響,降水減少 ,並且分佈不均,部分大小河流湖泊乾涸; 該地區地勢平坦,耕地較多,農業,畜牧業對水資源需求量很大 ;該地區人口稠密,生活用水巨大,多以抽取地下水源為主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工業發達,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用水量消耗較大 ;加上人為浪費,節水意識較差,工業“三廢”亂排亂放,大量水源被汙染等等。引發該地區“水荒”問題嚴重,地下水開採超標,幾近枯竭,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缺乏制約華北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影響了該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京津冀地區形成一個巨大地下“漏斗區”,急需解決。

河北省治理地下水“漏斗區”的措施

在解決地下水“漏斗區”問題上,京津冀地區的河北省率先做出決策,禁止一些地區種小麥等高耗水農作物,禁止開採地下水用於灌溉耕地。那麼,這樣真的會緩解地下水位減少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會緩解地下水位減少下降,而且有利於地下水位補充回升。

河北省治理地下水“漏斗區”的措施

一、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概況

我國水資源佔全球水資源的6%,人均水資源為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被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河北省屬於我國嚴重資源型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300立方米左右,為全國平均值的1/7。加上京津冀地區經濟飛速發展,農業灌溉,人們生活用水增多等等,近30年來累計超采地下水1500億立方米,超採區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里,形成現在巨大的“漏斗區”。為了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南水北調”工程,引黃濟青工程、引灤入津工程等等,都是為了解決該地區缺水問題。

河北省治理地下水“漏斗區”的措施

二、為了緩解用水壓力,河北省所做的努力

為了補充地下水水位,近些年來,河北加快農業結構調整,30萬畝旱作雨養已全部完成,200萬畝季節性“休耕”和536萬畝小麥節水品種種植面積,已全部落實到縣、落實到地塊。其中的200萬畝季節性“休耕”,說白了就是為了減少冬小麥種植面積,給農民500元/畝補償。因為冬小麥屬於高耗水農作物,從播種到收割,每畝需要畦灌四五次,一畝冬小麥耗水量為200立方米以上;採取噴灌技術也需要150立方米/畝,而且成本較高。為了達到節水目的,又減少成本投入,禁止或減少小麥種植面積,改種其它低耗水農作物,可以緩解地下水位下降。拿保定市徐水區來說,原來的漕河是流入白洋淀的一條重要支流,但是隨著環境氣候變化,漕河干涸見底,無水可流。近些年因“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從太行山山脈通過,漕河源頭又有了補水來源,但遲遲未能向下遊放水。但漕河兩岸耕地以禁止種植小麥和玉米,禁止抽取地下水灌溉農田,而是種植上了樹木。一些企業將農田從農民手中承包過來,以每年1200元/畝的價格,承包期十年。這樣即節省了農村勞動力,農民可以進城務工,又改變了農田節水目的,樹木不需要總澆水施肥,不需要總灌溉,減少了對地下水開採,有利於地下水水位回升,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我這只是舉了一個保定實例。河北省在廊坊、保定、衡水、滄州、邢臺、邯鄲6市地下水“漏斗區”開展季節性休耕200萬畝,實施自然休耕和生態休耕,大大減少了地下水開採,間接支援了地下水水位回補工作。

河北省治理地下水“漏斗區”的措施

以上觀點個人觀點,原創作品,如果喜歡請加關注,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