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文件“朝令夕改”多發 背後法治問題需引起重視

輿情綜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多地陸續出現政令、政策發佈後又被撤回的現象,受到輿論高度關注。其中廣東汕頭“封城令”、湖北武漢“解封令”、湖北潛江“復工令”、黑龍江巴彥縣“禁酒令”等事例引發熱烈討論。

1. 廣東汕頭“封城令”不到3小時被收回

1月26日上午10點半左右,廣東汕頭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稱,從27日0時起,禁止車輛、船隻、船員進入汕頭。在當時僅有2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情形下,汕頭“封城”之舉迅速引發輿論猜測和恐慌。市民紛紛湧向超市搶購生活用品。通告發出後不到3個小時,事態突然反轉。13時許,該指揮部發布收回通告,稱城市交通照常運營。這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操作看得市民一臉懵圈,有網民無奈表示,“領導拍腦袋決定事情,不深思熟慮,不講程序,受苦的只是老百姓”。《新京報》評論稱“疫情防控既要‘快’也要‘準’,不能亂了方寸”。還有學者指出,“封城”是緊急狀態下的非常態措施,應有極其嚴格的適用條件,不能想啟動就啟動。

2. 湖北武漢“解封令”發佈3小時後被宣告無效

2月24日11時許,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第17號令)稱,“因保障疫情防控、城市運行、生產生活、特殊疾病治療等原因必須出城的人員,以及滯留在漢外地人員可以出城”。然而,這則通告發出三個小時後,就被新發出的第18號令宣佈無效。“@武漢發佈”解釋稱系“市指揮部下設的交通防控組未經指揮部研究和主要領導同志同意發佈”。新通告掀起大量討論,“#進出武漢市車輛和人員管理通告無效#”等微話題閱讀量超過2億次。網民批評政府決定草率,認為此舉損害了政府通告的公信力。法律人士指出,武漢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的通告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直接宣佈其“無效”在法律上站不住腳,如果一定要撤回,從程序正義的角度來說,應當宣佈其“失效”。

3. 湖北潛江“復工令”實行6小時後遭取消

3月11日4時許,以“硬核”管控獲讚的湖北潛江市政府發佈“優化調整市內交通管控、人員管理和復工復產措施的相關通告”。當地市民歡欣鼓舞,輿論認為這是湖北省按下重啟鍵的積極信號。然而當日10時,潛江官方在微信公眾號上緊急取消該通告,稱全市繼續實行嚴格交通管制、人員管控,這紙“短命通告”再引熱議。

網民意見分化較嚴重。支持一方認為“特殊時期可以理解”;質疑一方認為,事關居民生產、生活的重大政策調整,幾個小時後就全面否定,顯得有些隨便、不夠嚴謹。

4. 黑龍江巴彥縣“禁酒令”下發當日被予撤銷

2月26日,黑龍江巴彥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發通知稱,為阻斷因飲酒而造成人員聚集、傳播疫情的風險,決定自通知發佈之日起全縣各類經營場所嚴禁銷售酒類及含酒精飲料。當日稍晚,該指揮部又予以撤銷。輿論圍繞“禁酒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展開討論,網民批評“決策拍腦袋”,律師也表示“禁酒令”缺乏法律依據和正當理由。《春城晚報》等媒體評論稱,防疫政策要精準拿捏好防疫與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平衡,不要讓不當的防疫政策給防疫添亂,消解防疫的嚴肅性。

輿論觀察

01

批評政令發佈反覆無常影響惡劣

面對接連出現的“朝令夕改”現象,輿論評價總體呈現否定態勢。相關批評大致分為兩方面:一是挫傷政府公信。光明網等媒體認為,“政令改來改去,不僅有損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丟掉了民心,還會給廣大群眾的利益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微博用戶發起“疫情期間,朝令夕改的事情屢次發生,你怎麼看”的相關投票調查中,超過四成網民認為“非常影響公信力”。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副教授錢卿認為,“短命通告”的產生,固然有很多現實因素,但“朝令夕改”會干擾防疫工作的開展和正常的社會秩序,導致社會公眾對政府的政策措施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和信賴。二是引發社會恐慌。比如汕頭“封城”事件曾致城市秩序短暫失控,武漢“解封”導致“30萬人流出武漢”“1735人進入長沙”等謠言盛行,給湖北周邊地區居民造成恐慌。

02

贊同政府及時糾錯、勇於擔當

部分輿論認為政府部門撤回或取消政令是主動糾錯,應當予以肯定。這類觀點認為,特殊時期的通告、政策取決於新的情況,和以往公眾心中的“朝夕令改”是不同的概念,

政府部門冒著被批、被罵、被黑的可能,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政策,足以證明他們勇於擔當,大家對此應多些理解,多些體諒。紅網也發文稱:“我們當然希望政府始終正確權威,但也要允許政府出錯。政府取消已發佈的通告,這是政府主動容錯糾錯的體現,應給予理解和支持。”

03

反思此類事件的警示意義

還有部分輿論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對這類問題進行反思,如微博大V“@馬進彪”寫道:“一則通告的發佈,相當於一道命令的下達,其意味著方方面面的迅速執行和定時定點的完全落實,也意味著各種資源的重新調遣和重新配置。對於各地方部門來說,不管將來在復工復產過程中還需要發佈多少通告,其中必須有著力透紙背不可或缺的四個字,那就是:實事求是。”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國清稱,“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政府一定要站在‘總體戰、阻擊戰’的高度,認真研究,全面權衡,努力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合法性,避免朝令夕改現象再次發生”。

法制網輿情分析師點評

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些政府決策行為的力度、影響範圍是“前無古人”,如對武漢這樣一個超千萬人口的城市進行“封城”。在此背景下,相關政策“朝夕令改”的情況與以往“一日遊”有所不同,政府部門發佈的通告、政策決策多數是基於疫情防控形勢的需要,初衷是為了有效遏制疫情,引起爭議後也能迅速更正,因此輿論憤怒過後很快冷靜下來,輿情得以快速平息。不過,輿論理解不等於認同,更不代表“朝令夕改”合法合規。初衷挺好但不能用力過猛,政令發佈若總是反覆無常、出爾反爾,不僅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經濟成本,為緊張焦慮的公眾製造恐慌,更是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損傷,不利於社會穩定

從維護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高度來說,“朝令夕改”反映出來的法治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從上述幾起事件來看,有的問題在於決策內容缺乏法律依據,有的是發佈程序出現紕漏,有的是撤銷程序出現合法性危機。各地政府部門需以此檢視工作流程,及時查缺補漏,避免類似輿論危機再次出現。

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形勢仍然嚴峻,地方政府不僅要堅持不懈地防控疫情,還要面臨企業復工復產等重要工作,後續將會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文件發佈。除了政策制定部門堅持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基本要求,各地司法行政部門也可依法依規加強對疫情防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如北京市一系列以市政府或者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的行政規範性文件,均經過了該市司法局的合法性審查後才發佈,如此才能從源頭上避免“朝令夕改”情況的反覆出現,確保依法防控落到實處。


來源:法制網輿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師:王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