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從傳承習俗開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古詩是最深入人心,傳播度最廣的關於清明的。除了詩,在你內心深處,清明的什麼場景是最觸動你的,最能勾起你內心的激盪?

清明文化,從傳承習俗開始。

掃墓祭祖,是我對清明最深的記憶。

小時候清明前後,村道兩旁都是各類祭祖產品擺賣,大家見面問的最多的是”你們傢什麼時候掃墓?“”你去掃墓了嗎“。

爺爺、爸爸和叔叔一起,會帶著我們一群小孩子去掃墓祭祖,隊伍浩浩蕩蕩,抗鋤頭、抬簸箕、拖掃把,長輩在前”披荊斬棘“清路,小孩跟著拔雜草、收集杜鵑花,到達目的地,爺爺總會說這墓裡是誰誰,我們要叫什麼,然後大家分工清掃、修葺墓地,我拔草,你掃地、他擺花,每個人都不亦樂乎的忙著。清明的文化已扎入心中,

清明文化,從傳承習俗開始。

長大後,自己爬山怕累,帶小孩怕危險,漸漸的清明掃墓祭祖就成了長輩的事情。而對於孩子們來說,清明就只是放假的代名詞。

某天,廣播中一位學者曾說,要讓中國文化傳統傳承下去,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這種鄉愁、記憶的傳承,如本地特色小吃、特色習俗等,都是鄉愁情懷,只有帶著情懷,人的內心才更充盈,才會激發成年後你更愛家鄉。想起自己總是對孩子各種講道理,講傳統,講習俗,但沒有儀式感的傳統文化,他又能有幾絲記憶呢?

清明文化,從傳承習俗開始。

清明文化,從傳承習俗開始。

又是一年清明時,帶著孩子不止是踏春,更是對先祖的惦念,對文化的傳承;掃墓祭祖、吃清明糰子等鄉村習俗雖是形式,但儀式感才能讓文化更真實,把清明的文化種子在孩子心中播下。

家鄉的清明文化習俗你還記得多少?今年你還參與了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