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關注鯨商掌握電商新知 | 鏈接行業資源

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漲價,不是你情我願,海底撈正在試探顧客底線,“薅羊毛”還能吸引多少人買單?


作者 | 鄭瑞龍


海底撈最近讓不少消費者“愛恨交加”。北京、深圳等城市門店陸續開放堂食,引起朋友圈一陣歡騰;曬出來的菜單價格,卻又令顧客滿臉問號,“其中一塊土豆片1.5元、一碗米飯7元、自助調料10元......”


海底撈官方回應,疫情下成本上漲,導致菜品普遍漲價6%。實際上,根據網友的消費單價,對比某點評2019年同期,部分食材漲幅已經超過了50%。


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雖然很多消費者認為:“漲價是他的權利,吃不吃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是除了“願打願挨”之外,我們更應該吃得明明白白,知道海底撈的錢都花到哪去了?海底撈火鍋算得上高端消費嗎?漲價會不會成為餐飲行業趨勢?誰又該為此買單?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研報告顯示,從2020年3月起,5%的樣本企業賬上已沒有現金支撐運營;79%的樣本企業表示,依靠自有現金無法支撐再過3個月;而表示現金流儲備豐厚,且能支撐6個月以上的樣本企業佔比僅為16%。


餐飲行業復工後日子仍舊艱難,堂食的運營成本上升,客流量明顯變小,漲價成了最直接的獲利方式。但是,漲價既不能全怪疫情,也未必真的有效。

錢都花到哪去了?

海底撈作為餐飲行業的上市股,每一筆賬算得非常清楚。2019年財報顯示,全年實現收入266億,淨利潤23億,三年內毛利率接近60%,大幅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那這麼多錢都花到哪兒去了,以至於要到消費者面前“哭窮”?


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海底撈近三年的主要費用支出,以原材料和員工兩項為主,佔營收比分別保持在40%和30%左右。這也是餐飲行業的共性,和傳統制造企業依賴分銷商不同,餐飲企業一般從採購、製作到服務C端等都是獨立完成,所以毛利較高,食材人力成本也高。


除了2019年物業租金支出從6.8億下降到2.4億,佔比從4%降到0.9%之外,其餘三項費用佔比總體與往年持平,相差幅度都在1.5%以內。所以可以判斷公司近三年在整體發展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如今海底撈菜品普遍漲幅6%,翻了4倍,那憑什麼漲價這麼理直氣壯?


上市以來,海底撈的戰略核心都是快速開新店。僅2019年新增308家門店,平均1.2天就有一家新的海底撈門店誕生。大規模的鋪店讓海底撈佔據的火鍋市場份額增長,提升了議價能力,在場租和供應鏈上都佔據主導地位,但也導致流動資金燒得很快,疫情一來,現金流壓力就直線飆升。


由於餐廳門店營收佔比高達96%,所以,在堂食關停期間,海底撈營業損失約50億,淨利潤損失約6億。但是2月中旬開始,海底撈已經從銀行拿到21億貸款,並推出小火鍋、沖泡米粉等速食產品,以及藉助外賣入局生鮮零售領域、在淘寶直播“深夜食堂”等動作,為企業暫時止損和輸血。


相比起大量中小餐飲商家,海底撈選擇餘地很大,雖然成本上升、用餐人數受限,但堂食恢復後,在多個門店都有排長隊現象,營業額提升速度較快。另外,海底撈披露今年的業務目標是進一步開店和收購優質資源


從費用支出情況看,海底撈給出的“疫情下成本上漲”理由具有欺騙性,既忽略快速開店的潛在風險,又營造出“不得不漲價”的假象。事實上,漲價“薅羊毛”的藉口並不成立,純粹是想一邊趁勢漲價,一邊加速擴張,同時收割消費者和餐飲市場,海底撈這筆帳算得非常清楚。

海底撈“高貴”不起來

火鍋一向是餐飲行業的優質賽道,其強烈的社交屬性更聚焦堂食業務,並帶來幾倍於單品業態的營收。


海底撈及其品牌熱衷者,一直試圖在消費者心智上,傳遞出一種“優質火鍋”的概念。通過營銷包裝,時常標榜自身的服務體驗、性價比和品牌優越感,在某些用戶的認知中,海底撈甚至成為一種“高端消費”的生活方式,是無損格式的BGM。


事實卻並非如此。海底撈的屬性終究是餐飲消費,替代性非常強。2019年全國餐飲業前100強的營業總收入2500億,僅佔中國餐飲市場的6%左右,可見餐飲行業集中度仍較為分散,遍佈各個角落的中小商家能夠提供同樣或多元的產品,而且疫情和生鮮到家業務,讓更多人開始在家做飯。


海底撈門店數量最多的一二線城市,整體客流量也正在下降,同店銷售呈現負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心商圈的餐飲市場供大於求,輻射人群沒有大幅增加,客流卻被分散。獵豹智庫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3月企業相繼復工後,全國商場客流量相比以往水平約60%,尤其店內消費額差距不小。


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此外,海底撈一直被看好的服務,由於門店快速擴張,在採購、管理、服務等方面都面臨考驗,根據社交平臺反饋,某些門店產品及服務質量都不達標,評分低於4分。財報中,海底撈翻檯率明確下降0.2個百分點

,放在768家門店,每家至少100張桌子的實際場景,每天要減少150多次訂單。


就門店銷售效果來看,海外及下沉市場的增長率分別是11%和8%,有更多釋放紅利的空間。所以,海底撈的受眾面以及預期發展方向,決定其性價比和品牌仍要符合日常消費品的定位。漲價銷售能賺到些錢,但也會損害品牌價值。如果漲幅遠超市場價格,不管基於什麼原因,都會抑制或失去部分觀望用戶的需求,造成店大欺客的印象。


隨著漲價,“優質火鍋”概念越來越像個偽命題。對於高端消費,有些品牌存在的理由就是彰顯“獨享”,靠打折來提升銷量只會讓它們掉價。只有“保持高貴”才能讓想購買它的人有強烈的需求感、緊缺感和獲得感。


而火鍋最大的不同就是,吃火鍋重要的是分享,

需求可以等,消費得接地氣。海底撈想“高貴",卻沒有那片土壤,把品牌價值揮霍一盡,路也越走越窄了。

漲價真的普遍有效嗎?

海底撈漲價之前,報復性消費幾乎是被餐飲、旅遊、影視等行業掛在嘴邊。當年非典的經驗,在如今卻不完全適用。


一方面疫情在全球影響遠超非典;另一方面2003年國內經濟上行,人口及教育、互聯網紅利剛剛爆發,餐飲品牌剛剛起步、行業競爭空白大,獲客成本不高,沒有必要漲價。


反觀當下,漲價已經先於報復性消費到來了。對疾病的憂慮和價格因素,讓餐飲行業回暖速度慢,筆者月前採訪木屋燒烤聯合創始人王樂武時,他提到:“堂食生意在解禁三個月後,每個月營業額度以30%的趨勢往上升,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這些行業痊癒,還需多久?)


消費的矛盾點還在於:菜在漲價,而我們的工資卻不漲反降。和部分網友的吐槽一樣,城市地區的失業率上升了近一個百分點至6.2%,超過往年水平。智聯數據顯示,今年求職季簡歷投遞量同比下滑70%,企業招聘員工數量明顯減少,多數將規模壓縮到10多人的小團隊。所以,儘管九成復工率,但消費者的信心還不足五成,收入將長期承壓。


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目前,海底撈有近5500萬會員,憑藉品牌吸引力和龍頭企業地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都比較強。消費者對漲價反映強烈,也是出於擔心會帶動整個餐飲行業,乃至物價的又一次上漲,心理上的“不願接受”大於實際支出的影響。而這種擔心正在成為現實,西貝、喜茶等多個品牌都在悄悄提價。


對於中小商家,提價卻未必真的有效。由於客流量小,選擇抬高客單價,會導致顧客更少,陷入惡性循環泥潭。所以,利用個體經營的靈活優勢,縮減成本,適時進行促銷,反而會形成較好的引流效果。這一點上,與大型餐飲企業的經營策略有所不同。


客觀來講,漲價,是商家經營的自主選擇,只要維持於一定價格曲線範圍內,也是合理且正當的。但是海底撈正在試探顧客的承受底線,

眼下大多數消費者的買單意願不高,之後幅度超出市場價格的食材,比如米飯、調料,就可能回落到中間價位,配合優惠券的折扣,那時又會成為一次營銷話題。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1969年提到,在經濟學裡,沒有免費的午餐。恢復餐飲行業營業收入增長,漲價只是一個快捷鍵,增加供應和提振需求才是根本


各地政府發的消費券刺激了一些短暫需求,但不僅搶到的人少,而且實際使用度不高。想要避免被海底撈等企業”薅羊毛“,還是得讓市場放開供應,物流順暢,消費者也才願意、才能買得起單。


你去海底撈吃火鍋了麼?還有哪些消費品也偷摸漲價了呢?歡迎在對話框界面留言~

海底撈漲價,憑什麼那麼理直氣壯?

添加時,請備註姓名+職務+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