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他在明朝建立以後翩然掛冠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

朱升從小就十分愛好讀書,到老仍在努力讀書,手不釋卷,尤其擅長註釋儒家學術。在元朝時候受推薦擔任池州學正,講授娓娓道來,經義通過朱升講解以後,學生們沒有不明白的。元朝末年,湖北蘄春周邊盜賊蜂起,朱升深明亂世則隱的士大夫準則,便棄官在石門(安徽黃山市歙縣)歸隱。四處都是亂兵,百姓只好到處逃離、流離失所,朱升在此期間依舊每天堅持讀書,好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來人學習。

天下大亂,朱元璋此時已經起兵數年。朱元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正在四處廣攬人才、招徠才俊。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安徽徽州以後,急切的徵詢哪裡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幫助自己。這時候大將鄧愈告訴朱元璋,這裡有一個高人隱士,學問非常精深,是一個堪比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人。

朱元璋聽說以後不禁大喜,尋出朱升的具體所在,親自前去拜訪。朱元璋詢問朱升對當今天下大勢有什麼看法,怎麼才能一統天下,朱升獻給朱元璋三個計策:一高築牆、二廣積糧、三緩稱王。朱元璋聽了以後十分贊同,朱升為朱元璋從戰略方面確定了基本方向。朱元璋隨後的一切戰略也是按照這幾個戰略基準來執行的,在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等紛紛稱帝的時候還是自稱吳國公,直到在鄱陽湖一役殲滅陳友諒以後,在群臣不斷固請之下才進吳王位。

後來朱元璋以朱升學識淵博,授命朱升侍講學士,知制誥,併兼修國史。侍講學士就是為皇帝講解經學,知制誥就是起草詔書之類的工作,修國史就是編修本朝歷史等,因為年紀較大,他又被特免朝謁,此時的朱升已經六十多歲。洪武元年又授予朱升翰林學士,讓朱升擬定宗廟祭祀禮儀時間等。不久又下令朱升與其他儒生一起編修《女誡》,《女誡》就是歷朝歷代賢淑的皇宮后妃事蹟,編寫出來供內宮妃嬪們學習修戒的。

朱元璋稱帝以後,感念諸位文臣武將的功德,大封功臣,分封功臣的制詞大多也是朱升編寫,確實而有根據。洪武二年朱升便告老歸鄉,或許朱升深諳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翩然告歸,終以壽終,年七十二。後來朱元璋果然大殺功臣,朱升的兒子朱同也沒有幸免,因事受牽連而被誅殺。

朱升一生留下了許多講解著作,精簡明義,被學者們稱為楓林先生。為朱元璋獻策三計,鑄就了朱元璋的征伐戰略,對朱元璋的成功有著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三策本出自朱升之口,後世訛傳多附加在劉基身上,其實這對朱升本人是非常不公平的,今天藉此地為其正名。

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他在明朝建立以後翩然掛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