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祕密花園,它來守護……

一般情況下,人體體表、陰道內存在大量不致病的微生物群,稱正常微生物群,這些微生物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女性陰道微生態體系由陰道內的微生態菌群、解剖結構、機體的內分泌調節功能和免疫功能組成。健康婦女陰道內的正常微生物群落與宿主、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目前研究認為,臨床上能夠明確診斷和不明原因的陰道炎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陰道微生態失調。因此,保持微生態平衡已成為防治生殖道感染的關鍵。

女人的秘密花園,它來守護……


影響陰道微生態平衡的因素


影響陰道微生態平衡的因素包括:陰道pH值,女性一生中不同時期的菌群變遷,月經週期的波動及經期使用的衛生用品,性激素水平,性生活影響包括精液或潤滑劑的酸鹼度及性交 頻度(一次性交後8h內陰道pH值不能恢復正常),妊娠,分娩,避孕器具,免疫抑制劑,抗菌藥物,放射線,生殖道手術,貧血,甲狀腺機能減退和感染因素等。北京廖秦平提出,臨床工作中應當通過描述陰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樣性、優勢菌、機體炎性反應和原因菌等形態學方面,結合陰道pH值、過氧化氫、白細胞酯酶等功能性指標對陰道微生態環境進行全面評價。以上任何一項指標出現異常均可診斷微生態失調。


女人的秘密花園,它來守護……


No.1 陰道pH值及菌群狀態


陰道pH值是陰道微生態變化的重要檢測指標之一。具有正常月經週期的育齡婦女,在無陰道感染的條件下陰道pH值為3.8~4.2。pH值變化在下生殖道感染的診斷中敏感性較高。


已明確,健康女性陰道分泌物中可分離出29種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等,棲居在陰道黏膜皺襞及穹隆部,其次在宮頸。寄生的細菌有乳桿菌、棒狀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B族鏈球菌、糞腸球菌、假絲酵母菌、消化球菌和類桿菌等。陰道排出物中活菌數為102/mL~109/mL,其中厭氧菌與需氧菌的比例為5:1。


陰道微環境平衡對維持其自淨及宿主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健康婦女陰道乳桿菌的數量佔陰道微生物的95%以上,是健康育齡女性正常菌群中的優勢菌,優勢菌是決定一個微生物群生態平衡的核心。


乳桿菌的作用機制主要有:


1、使糖原轉變成乳酸,使陰道保持酸性環境,pH值維持在3.8~4.2,以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繁殖。


2、對陰道黏膜的細菌有競爭性黏附作用,可防止和減少其他陰道病原體對陰道的黏附作用。


3、能產生過氧化氫(H2O2)和乳酸菌素,因其為抑制或殺滅某些細菌生長的重要物質,故可抑制部分病原體。


4、體內外的研究證實,乳桿菌對陰道加德納菌、滴蟲、假絲酵母菌、葡萄球菌和腸桿菌等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5、大量定植於陰道的乳桿菌,在環境營養競爭中處於優勢狀態,不利於其他細菌生長。


6、具有刺激免疫系統、調整機體免疫反應的作用。由此可見,乳桿菌在維持陰道生態菌群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是女性生殖道的微生物防線。而陰道乳桿菌的減少甚至缺失,可導致陰道菌群失調,陰道清潔度、酸鹼度異常,使外源性有害微生物侵入及內源性致病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陰道炎。


女人的秘密花園,它來守護……


No.2 卵巢功能對陰道微生態的影響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直接影響陰道黏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影響陰道pH值、清潔度及乳桿菌比例。性成熟期,雌激素水平處於上升狀態,陰道黏膜上皮細胞層次增加,糖原儲存較多,多以乳桿菌為優勢菌,因而對病原體有較強的抵抗作用。隨著年齡增加,卵巢功能減退,陰道黏膜上皮細胞以不含糖原的底層為主,致陰道pH值逐漸升高,陰道菌群中的優勢菌群——乳桿菌明顯減少。


No.3 陰道免疫功能


陰道免疫功能是全身免疫功能的組成部分,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1、陰道抗感染的非特異性免疫。完整的陰道黏膜可有效防止真菌等微生物侵入,發揮其機械屏障作用。


2、陰道抗感染的特異性免疫。一般情況下,陰道內lgG, lgM, lgA 和 lgE 抗體均處於正常水平,為抗感染、抗過敏的重要免疫屏障。陰道感染的發生與細胞介導的機體免疫功能變化有關。有研究顯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VVC )患者陰道灌洗液中白細胞介素3(IL-3 )水平及 lgE 均顯著升高。近期研究也發現,不同的陰道感染狀態下,陰道內y干擾素、IL-5和IL-2的水平有不同程度變化,說明感染狀態下,陰道局部細胞免疫功能發生變化。此外,T淋巴細胞特別是高度特異性的淋巴細胞群在抗炎中也起重要作用。陰道上皮的先天免疫因子——人防禦素5(HD5)是下生殖道感染髮病過程中的重要因子。陰道菌群異常的婦女其致炎細胞因子IL-1α , IL-1β和趨化因子IL-8的水平高於正常婦女,提示陰道菌群失衡與陰道炎症的發生可互為因果。



目前,在診治生殖道感染方面尚存在一些誤區及不規範現象,諸如未針對病原體治療,治療方案不統一;使用多種混合性藥物,雖有針對病原體的藥物,但藥量不足;對個人衛生、性衛生等不重視;未重視用藥後的定期複查、隨訪問題及各種陰道炎的相關因素;忽視調整陰道生態環境及過度治療陰道炎對陰道生態平衡破壞的問題。陰道微生態理論提供新的治療理念,即從以往殺滅微生物為主的理念過渡到增加益生菌、恢復陰道正常微生態環境。



抗生素是目前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應用最廣泛的藥物。


但,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時也破壞陰道正常菌群,使優勢微生物改變,出現大量具有耐藥性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再次感染,將嚴重影響抗生素的療效。因此,生殖道感染治療還應重視對生殖道微環境的調控。


No.2 微生態療法


體內外的研究證實,乳桿菌對陰道加德納菌、滴蟲、假絲酵母菌、葡萄球菌和腸桿菌等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其不但可以預防和治療BV,還可以減少BV的併發症,如性傳播疾病(STD)和早產(PTB)等。


總之,通過採用調整微生態的製劑,扶正和保護陰道正常菌群的組成和比例,恢復其自然的防禦能力,促進自淨作用,是今後生殖道感染治療研究的必然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