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淺談商業化產品

導讀

l 明確關鍵概念

l 互聯網商業化的本質

l 互聯網商業平臺設計原則

l 商業產品設計-六步成詩法

一. 關鍵概念之商業系統VS商戶系統

互聯網產品的存在時間並不是特別長,互聯網並不等同於互聯網產品。2009年,美國專家發現從1950年開始,超市擺放貨架的情景都是按照科學算法進行的。互聯網的排序迴歸到50年前的貨架理論,基本奠定互聯網產品的計算理論方法,由此看出科學是很久以來就衍生過來的。在谷歌誕生之前的超級巨人沃爾瑪,其實是算法最厲害的人。我本人最大的體會,2000年來,商業的本質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商業的產品對於商家而言,也沒有變化過。

商業的概念:商業系統,商務系統,用戶系統。整個商務系統是不賺錢的,商務系統既是收錢的也是為商家服務的,一切功能性的服務。這些服務系統本質上是不能成為一個市場的,其實只是一個銷售,如同賣一個商品給客戶,本身不形成市場。商業系統和商務系統是有區別的。

商業系統有一個準則: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的商品流通。哪一個是我們關注的市場,哪一方穩定而集中,我們就關注哪個市場。大部分的商業系統都是賣方穩定而集中的。商戶是穩定而集中的,用戶是分散的,大多數的市場實際上是銷售的市場。現在沒有一個做得特別好的,是買方穩定而集中,賣方流動而形成的分散採購市場。例如線下的實際案例:歐洲、荷蘭的拍賣市場,像採購類市場。荷式拍賣也就是典型的採購類市場,採購類市場就是眾多的花農分散著,只有小部分的買花花商是集中的市場。

自由經濟VS行政經濟

【互聯網產品】淺談商業化產品


自由經濟優於行政經濟,因為個人的效益最大化會帶來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我們是追求於效益還是追求平等是有區別的,每個產品的設計都源於去追求效益還是平等。就像北京的拍車牌一樣,典型的追求平等,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機會,但是上海的車牌就是追求效益,追求效益就是等於追求整個市場的利益最大化。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實際是資源配置最優化的過程,易形成市場繁榮的經濟。做商業產品經濟的時候,搭了一個平臺讓別人來唱戲,別人在唱戲的時候你就來維護市場的規則就好,不要過於干涉市場,整個商業平臺的設計其實是一個完全獨創的設計。

商業平臺的關鍵在於制定遊戲規則

維持規則是商業產品設計最核心的東西。Q值的概念(質量度),出價乘以Q,Q指的就是商業產品維護市場規則,在價格和用戶喜歡度之間作一個平衡,把Q值調高了,說明用戶更喜歡一點,把Q值調低了,意味著價格更多一點。谷歌用Q值的拍賣方式,在產品上很好的體現了用戶體驗和商業價值。

商業門檻,遵循自信心原理。假如我是一個旅店,我最能夠服務好顧客,最夠能吸引客戶的人是最有自信的,也一定是出價最高的人。如果把門檻降低就會變成是那個最會騙人的人成為出價最高的人,這是錯誤的。所以,在一定標準之上的,是自信心的原理(在起作用),在一定標準之下的,就會把生態系統標準破壞。最後變成不是比較誰有自信心而是誰最會騙人。核心:做產品設計的時候,要維持商業產品的道德觀,把門檻把控住。讓一群質量標準相似的人競爭,這時候一定出價最高的人是用戶服務最好的人。反之則不是。

從賺錢的角度來講,市場就像賭場,好的賭場想賺更多的錢要越來越多的人競價,卡主一定範圍之內,讓7-9人讓競價,3-5個位置。貴賓廳的價格設置在產品經理的手裡。但是需要產品經理能夠看懂每張牌,以及知道設定什麼樣的價格讓玩家出血最大。所以,要從商業門檻和賺錢的角度去設計產品。

二. 互聯網商業化的本質:商業產品的定價規則

非成本定價。互聯網的商業系統和廣告系統都是非成本定價法。就像中央電視臺拍賣廣告,成本沒有低價,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拍賣來競價。所有的虛擬資源是很難用成本來衡量的,只能用收益定價,每一個收益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要用虛擬產品和實體商品區比較,很多情況下,實體商品也會變成虛擬商品。

1. 會員制

屬於資源類產品。互聯網公司都會使用會員制。端口的問題,做得好的,沒有任何優化的方式去改善,只能無限地買另一個端口。做到一定階段,會停留很長時間。改成競價類商品,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把資源,服務分類的更細,資源定價法,就像美國的航空公司把機票成本價降低下來,同時收取更高的行李託運費,切分資源,每一個資源收取一定費用。現在的互聯網大多還是會員制來賺錢,只有谷歌、百度再用CPC。

2. CPC

把買家和賣家在一個合適的切割點切開了,然後兩者都有優化的動力。平臺願意優化,越優化效果越好,平臺就會賺更多的錢。商家做轉化,優化轉化的效果,平臺處理前半段從展示到頂級的優化,商家處理從優化到頂級的優化,對於目前來說是個最好的模型,但是不適用所有的模型。劣勢在於用戶的門檻高了很多,設置很多價格,投放在哪裡,增加了複雜度。美國招聘按照CPC計算,沒有固定的價格,只有區間,在區間裡隨意設置價格,接近於會員制的方式。

3. 置頂(Push-up)

相對簡單,設置容易,但是被覆蓋的快。

4. CPM

新浪、搜狐直接展示,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導航類不建議用CPC,按季度競價的包月產品,用戶體驗才會好。用戶進網站的時候,對於網站擺放的位置有預知,如果沒有出現,就會拋棄這個網站。用戶對導航類產品是有預期的,所以位置基本都是固定的。

5. CPS

這種方式商家完全沒有優化的動力,平臺追求的是效率,但都受到某種程度的侷限。

生意的本質

並不是每一個生意都能賺錢的,而是收稅成本和賺錢之間有個比率才去做的。

首先了解LTV(Life time Value)和CAC(Customer Acquire Cost)兩個概念。生意只能從兩個方向賺錢,一個是用戶週期上的存活時間,另一個是每獲得一個用戶的成本足夠低來賺錢。例如中國的SaaS企業沒有成功,因為美國的都是從LTV模式賺錢,第一年生意是虧的,第二年是平的,第三年才逐漸開始賺錢的,美國這種模式生意的主要客戶供給者是大客戶。因為小企業在美國與在中國是一樣的(存活週期短),無論續費率多高都會掉30%。所以SaaS軟件,如果是為小企業服務的SaaS,安裝成本高,只有接觸到的客戶成本足夠低,才可以持續。所以中國的SaaS都是中小企業的SaaS,這個模型長久來看是有問題的。Workday服務的企業,每年的服務費是300萬美金,58用的時候是100多萬美金,小企業是無法負擔100多萬美金的使用費的,本質上SaaS模式還是要服務於大企業。最大的成本和最多的人,必須維護入口,才能找到LTV的長久客戶,即使有流失率也沒關係,存活能更長久。

生意的本質不是LTV,例如賣冰箱的人真的能賣雞蛋或者蔬菜嗎,還是要踏實在自己的主營服務領域。賣冰箱的人可能在起初的時候還能賣雞蛋,持續下去,就需要和生鮮市場一樣,需有專業化組織和團隊存在。如果主營生意本質上不賺錢,從保險上、金融上賺錢,那它是偽經濟;一定要保證主業不虧錢,副業賺錢。舉例如看病,從金融上賺錢,O2O醫生。

能做到LTV生意的人很少,C2C特點找每一個客戶的成本非常低,可以比較點評/58/淘寶,潛在客戶就在列表頁面存在,並不需要直接去找客戶,降低了很多成本。淘寶厲害的地方在於,剛開始是C2C的生意,但是後來逐漸成為LTV的生意,我們想要賺更多的錢,增加續費率,做不到50%,就做不到LTV。如國外的信息網站,淨利率到達20-35之間;淘寶也到達45%,10%淨利率差距會代表著公司之間巨大的地位差距。所以要把客戶的獲取成本降低到最極限。這是生意的本質。

最經典的收入公式:

=EPV*CTR*ACP

EPV=PV*PVR*ASN

商業產品最好做的是加廣告費,在儘可能多的PV上加廣告,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其次是要提高用戶的感受CTR。CTR是能靠技術呈現的,因為改樣式用戶習慣會降低,再改樣式又會增高,呈上下曲線狀,本質上不會變。

=客戶數*ARPU

新開客戶數+續費客戶數(留存客戶數*續費率)

懂這個公式就是理解運營和用戶的產品經理,客戶數來自於新開客戶數加上續費客戶數,續費客戶數又等於留存客戶的續費率,做產品第一核心是儘可能在多的用戶上增長客戶,提高續費率的原因。長久用戶的存在和滿意度的提升。看業務的時候看續費率,未達50%,生意就很難做。續費是企業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接著銷售運營,不看的話,不懂業務怎麼做。人均單量本質上很難提升,需要有平臺,足夠大的吸引力。能讓免費的商家在平臺上的活躍度增加,那麼人均單產量會上升得很快。例如騰訊的生意,人均單產月越來越高,會自動遊戲扣費。無限往上提高。

=銷售人數*人均單量*ARPU單價

期初人數+增加人數-員工流失(員工流失率)

此外,還要關注員工流失,看生意的同時還要續費率和員工流失率,把員工的流失率降低,員工的單產量就會提高。銷售運營的時候,眼看員工流失,關注前6個月的流失,6個月以後的流失往往因為主管。

直銷、渠道和電銷渠道

首先判斷生意,直銷是否是B端的提供者,沒有銷售團隊,用戶體驗會降低。所有做直銷公司的企業,交易類型的生意,本質上,第一,能不能把B端的內容有效的抓起來? 第二,是不是具有資源的聚合效應?例如做聯合酒店,想要土地很難,必須聯合當地的人去獲得土地或者租房子才行,產生聚合效應。互聯網的所有產品,本質上是沒有資源的聚合效應,不需要社會資源,不需要當地關係就能簽單。社會資源對他的影響特別小,所以代理起到的作用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第三,是不是複雜交付的產品,是不是服務屬性的產品大於售賣產品(交付比較複雜)是否一定要用直銷?直銷是不太在乎收益,在乎用戶體驗。如在小城市太倉,沒有資源聚合效應,代理既做美團點評,又做搜狗,微信號的營銷,什麼生意都做就產生資源聚合效應,所以在一些小城市就很容易產生聚合效應,反之大城市很少。直銷要做到儘可能的管理範疇內的大,才會有效。

三. 互聯網商業平臺設計原則

大資源切細& 小資源聚合

如果把開篇廣告切成對不同的人展示不同的廣告,售價一定高。把按月賣的產品變成按天賣,收入很快就提升了幾倍。太小的資源是不可售賣的。比如,百度裡搜索“什麼地區誰賣的花最好”,這個詞太長會不容易引起用戶的搜索習慣,然後百度的處理方式是把這個詞語聚合起來,鮮花寬泛匹配。對於美團點評來說,面臨的任何一個環境都是小資源環境,小資源拍賣是最難做起來的。聚合很難,核心就是要把它聚在一起。

個性化服務

淘寶最初不找代理,但是不給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收入無法增長。客戶服務水平不高,針對穩定的群體,提高水平,才能把競爭環境,競價環境、產品使用水平使用有效提高。商業產品設計的精髓,在於想盡辦法把大資源切細,小資源聚合。

交易符合規模的商業產品才是真正的產品。活動是賺錢的,活動的發展空間一定低於CPC,1. 商業產品最核心的事是最容易交付化的產品。產品設計很多是無法規模化的。往往需要花費錢的,CTR就是1.2%。產品經理應該告訴用戶,CTR就應該是高於市場的平均CTR。2.做的產品儘可能批量化。如市場的CTR是1%,你的CTR0.8%,你要通過某些特定的方式來提高CTR。3. 做客戶自己可以優化的產品。越能優化,投入感越好。就像百度和谷歌一樣。

四.商業產品設計-六步成詩法

六步法:1-媒體計劃,2-創意製作,3-交易,4-展現/點擊,5-轉化,6-優化。

1. 媒體計劃。每步的名稱都是循環,媒體的投放,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最難的。媒體的語言,廣告主知道自己的用戶,但是根本不知道平臺是如何使用。所以產品經理需要花費的精力還是很多的,雖然傳統上以往都是銷售或者服務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其實系統就能輕易解決。

2. 創意製作。音頻廣告作為廣告的形式之一,現已慢慢復興起來,但是它的趨勢並不被看好,因為製作的素材少且成本費用非常高,如聽歌的時候突然有音頻聲音傳進,會使聽者感覺很差。音頻在製作上並不容易,繼而它的傳播感會下降很多。

3. 交易。在所有的廣告系統中,不會設置計劃結束時間。因為在過程中,設置了結束時間,會讓客戶主觀意識到“為什麼要結束”或者“怎麼結束,那麼預算是多少”的問題,但是在隱藏的高級設置裡還是會把這種問題給事先預設好。商業產品裡設計的原則是簡約至上,讓用戶不去主動思考,引導進入我們設置的範圍內;也不讓用戶去選擇自己的預算高低,只選擇我們給到的數字範圍。現在的商業產品都是背離這種簡單理論的,實質做法應像百度一樣,不應該給用戶更多的選擇。

4. 展現/點擊。整個商業系統是大漏斗,所有的系統都是大漏斗,裡面的展現、點擊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5. 轉化。最好的分析工具是谷歌的GA。好的商業系統要做轉化,讓廣告主可優化,系統的增長空間就會越大。

轉化的重要因素:責任界限。責任界限中,有個產品模式—CPC模型,是按電話來收費,但是最後的結果都不理想,因為所有按電話的計費,無法界定責任或者根本沒有辦法界定責任。為了界定責任,客戶願意花費更多的交付成本來界定責任。因此CPC模型適用小企業,成本會很低。在所有的產品模型中,不好的CPC模型,原因在於責任界限變得很模糊。除此之外好的CPC模型的優勢體現的原因也在於充分發揮了責任界限的清晰感。最差的人都是把責任界限做差的,我們要把產品的責任界限做好,才能使產品的設計更優。要做責任界限做得很精細的產品,如上傳視頻,它會清晰告訴需要花費多少錢。界限清晰了,也會清晰展現給客戶。如谷歌視頻、臉書視頻都是把責任界限做的很好。

6. 優化。Facebook、今日頭條,都有“跳過”功能,是屬於計費形式的,表面上對平臺是有弊的,但實際上它讓廣告主知道自己投入的廣告不受某些特定群體的歡迎,同時可以優化怎樣使這類群體接受更好的廣告。最好的現象是一個廣告主投入的成本逐年累加,對於累加的成本費用會願意追投的原因,第一,衡量是否能轉化,第二是否能優化。

產品經理設計時會有一個誤區,在商業系統中存在著大量多餘的且未被優化的功能。只追求於數量多,功能複雜,卻未體現優化的過程,大大降低了產品使用的適用性,要給用戶提供一個完整的體驗,增強用戶體驗感。做用戶產品,單點突破,贏了即可;做商戶產品,運用木桶原理,循環補全,商業才會好。好的商業系統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最後體現出的用戶體驗感也就會上升較快。

最後,廣告要讓廣告主看得見、可衡量、可優化。產品設計都是相通的,給到的每一個功能都需要可優化,每次改變所帶來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在產品運行中,所有的產品都應該做旗艦店的試點,不要上線產品後瞬間全面推廣,一定要先做試點,試用一段時間,再根據情況做出措施。同時需要產品經理,運營經理各自運作或者合作協力。只有建設完旗艦店,才可繼續推廣。這樣的方式會盡可能地減少傷害客戶的利益,對未來的推廣是有優勢的。

用抽象的角度看問題,再用實際方式去解決,來看待產品,間接地影響著自己產生新穎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