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樂觀”帶到了武漢

浙江日報

4月6日,作為浙江省第二批返浙援鄂醫療隊隊員,狄楓結束了在安吉的隔離休養,終於可以回家了。雖然從武漢回來已經有些日子,但在安吉休養的這些天,狄楓和同事們聊得最多的,還是大家並肩作戰應對疫情的難忘經歷。

“我年輕,又是黨員,去一線救死扶傷,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年39歲的狄楓,是紹興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1月23日晚,他得知紹興市衛健委要選派呼吸科專家馳援武漢,毫不猶豫報了名,成為浙江首批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因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表現突出,他被省委授予“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出發前,狄楓曾安慰家人“只是去武漢工作幾天”。毫無疑問,他“食言”了——1月25日抵達武漢,3月22日返程,算起來,狄楓和同分配至武漢市第四醫院19病區的30餘位醫護人員,在臨床一線持續工作了近60天。

在隔離病房中救治患者,挑戰是指數級增加的。厚重的隔離衣、防護服,層疊的口罩、護目鏡,整套裝備已經讓人悶熱難耐,如果還要給危重病人做心肺復甦,一使勁,身上的汗水更是如雨水般順著皮膚往下淌。“汗水流乾了,蒸發了,也有好處。”有一回,狄楓走出病房才發現,自己竟然連續9個小時沒有上廁所,沒喝一口水,“正好可以全身心投入治療。”

工作中,狄楓也把這份樂觀傳遞給他人。

“放心,一定會好起來的!”在隔離病房的那些日子,狄楓常對病人說的就是這句話。有一次,一對老夫妻患者聽到狄楓這樣給自己打氣,當場就落了淚,“謝謝醫生,你不知道,自從知道自己確診,我們已經好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了,有了您這句話,我們今晚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

這正是狄楓的本意。狄楓說,19病區屬於重症病區,作為醫護人員,一定要在語言、行動方面多加註意,幫病人緩解緊張情緒,才能讓他們更好地重拾信心、增強免疫力,這對後續的治療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事實上,這話不僅對患者有用,而且對醫護人員能起到鼓勵作用。醫療隊剛接管病區時,還處於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的疫情初期。面對危重患者,即便是這些來自浙江各地的醫療骨幹,也多少有些擔心。“放心,一定會好起來的!我們是專業的醫生、護士,如果我們都不相信自己,患者怎麼會相信我們?”狄楓說,每天下班後,大家會在微信小群裡互相鼓勵。與此同時,醫療隊每天組織2次到3次查房,以及時掌握患者病情,只要有機會,就聯合進行線上或線下會診,共同討論針對危重患者的治療方案。有時遇到其他專業的合併症問題,還會與浙江後方同事遠程連線,尋求專科診斷意見。2月1日,19病區迎來第一例出院病例,這無疑給所有醫護人員增添了信心。

在狄楓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重症轉輕、陽性轉陰、康復回家的患者漸漸多了起來。“一定會勝利,一定能好起來。”雖然已經回到浙江,但狄楓說,他依然在為一線戰疫人員加油鼓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