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怎樣能跟著機構喝湯吃肉?

在金融圈,華爾街專業機構的“造富”神話一直流傳不衰:

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創始人索羅斯1992年做空英鎊淨賺6.5億美元;

卡克斯頓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布魯斯•柯夫納在十年內取得87%的年均複合回報,將2000美元變成超過100萬美元;

Tudor Investment Corporation創始人保羅·都鐸·瓊斯預見1987年股市崩盤,獲得62%收益;

……

這讓普通散戶投資者嚮往不已,很多人甚至是因為抱著同樣的“造富夢”才開始進入市場的,但之後又在實際的交易中明白,這樣的操作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專業機構交易員盈利背後的秘訣到底是什麼?他們為什麼總能避開散戶會跳的“坑”,抓住普通交易員會錯過的機會?

因為,視角不同——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散戶交易員看不到的東西。

其實,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是真實的世界,而只是他眼中的世界。

對應到交易中,如果一個交易員認為無論基本面技術面都出現利多信號,決定入場做多,最終導致虧損,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能力讓他沒有辦法看到潛在的利空風險而已。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專業機構交易員的交易視角到底是什麼樣的?散戶交易員忽略的都是哪些東西?


01專業交易員的視角是什麼樣的?


①挖掘技術面的秘密

在機構交易員眼中,技術面絕非只有表層的價格變化,他們會運用不同的工具獲取有關交易市場中訂單流量、流動性或成交量的信息,去解析價格走勢背後的秘密,看到更加深度的市場。

運用訂單流工具,精準地跟隨市場深度變化來實時操盤,幾乎成了機構交易員奉行的交易聖經。

比如說“市場深度”表(Depth of Market,DOM),它可以讓交易員站在經紀商的角度來獲得訂單量的信息,包括買賣訂單的數量、市場報價、以及不同報價的流動性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來確定入場和出場位。

還有量能足跡圖(“Footprint Charts),它能顯示單個K線中每一個價格的交易活動,除了提供價格信息外,還提供交易量、主動買入、主動賣出等信息反應市場多空的買賣意願和主力與散戶的博弈行為。

機構分析真假突破行情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量價結合——成交量和價格是結合在一起的,當價格上漲很快,成交量卻並沒有放大時,價格很難延續突破行情,因為沒有支撐其上漲的能量。對比之下,散戶往往只能看到價格的變化,卻不清楚背後成交量的變化,因而無法瞭解突破的內因,分辨不了突破的真假,也看不到多空的轉換點。

而機構交易員通過量價結合與市場資金流向剖析,往往能精準找到價格的支撐阻力位。


② 洞悉基本面的細微風險

除了能夠看到價格走勢背後的資金流向、市場行為之外,機構交易員還有一個重要的優勢:他們對基本面的分析往往更加深入且透徹,依仗自身的財經知識儲備和交易經驗,他們能輕易識別那些潛在的,或者容易被忽視的風險。

機構交易員這種基於經驗對細微風險的預判往往能讓他們避開很多“坑”,且其知識儲備也能讓他們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更加深遠的市場變化。

近期不少交易者被美聯儲狂放水的舉措搞蒙,甚至懷疑是否太誇張,但美聯儲的一個異常舉措讓真相呼之欲出。Richard注意到,美聯儲不僅向包括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在內的主要央行注入美元的流動性,還直接向美國多個州的貨幣基金注入流動性。

一般來說,貨幣基金是非常保險的,如今美聯儲向各州政府性的貨幣基金注入流動性,也證明現在的市場當中可能不止有標普熔斷的問題,而是美國的金融體系中開始出現了問題:

投資者購買貨幣式基金,希望獲得穩定無風險的收益;基金拿到這些錢,會給一些機構去做一些短期的借貸,絕大多數的機構是在銀行體系或者是一些大型的對沖基金公司,然後這些機構會付給這些貨幣式基金利息和本金。

在市場緊缺資金的時候,投資者從貨幣式基金當中贖回資金,就會出現風險。很多的金融機構是通過貨幣市場基金去集資,或者是借貸這中間的資金,而大量的贖回會導致這些機構借不到錢。


散戶怎樣能跟著機構喝湯吃肉?

02機構並非不可超越


完美結合基本面和技術面,判斷價格走勢和入場時機,同時提前為潛在風險做好準備,這樣的視角確實是成功交易的利器。

但其實上述機構所使用的交易環境配置,在機構圈內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比如說路透或彭博金融終端,亦或是訂單流工具,基本也是境內外交易機構的必備交易工具。

這種幾乎標配的交易環境,可以保證突發的基本面消息,成交量與價格的信息流動極為透明,促使資本快速流動。機構與機構、職業交易員之間產生的業績差異,則來自更為高階的交易策略以及風控管理層面的競爭。

對比職業選手,個人交易者在交易環境當中難以佔據優勢。當然了不排除也有個人投資者願意每年為此支付數十萬的使用成本——搭建專業機構的交易環境不是件多麼觸不可及的事。

但對大部分個人投資者而言,其實沒有必要這樣“緣木求魚”。

散戶的資金量相對機構本就體量較小,其實沒有必要為一個機構圈子入門級的工具,浪費掉本就不多的本金。另外再考慮到個人投資者本身交易時間與投研精力問題,如果資源沒法如機構般輪轉的話,產出效率會非常之低。

其實個人對機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靈活。無論是主策略的調整,抑或是資金的控制,散戶都應該保持足夠的靈活。散戶最避忌的就是“一路走到黑”,在一個市場方向或交易策略上過早給自己定勢。面對市場,散戶更要想方設法在策略上多做求證與主動調整,在市場認知層面上積極的迭代升級。

而認知升級的前提無非獲得信息——越為激烈的自我升級,越需要全新的、前所未見的新信息。

對於個人投資者,如果有途徑可以吸收機構對市場最新的方向判斷,再結合小資金的靈活優勢以及快速制定交易計劃輕倉操作,無疑是一種揚長避短的聰明戰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