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職勾趣與探微02篇

李適之的左相與張九齡的尚書右丞相

唐代官職勾趣與探微02篇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門下省被作左省或左掖,如邱為《左掖梨花》,左掖指門下省,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岑參《寄左省杜拾遺》等等。唐代實行多相制,理論上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同為宰相,那麼李適之的〝左相〞,到底是指門下省(左省)長官還是尚書左丞相呢?

武則天改尚書左右僕射為文昌左右相,韋應物便是文昌右相韋待價的曾孫。玄宗開元年間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尚書左、右丞相,如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便不能行使宰相權力。天寶年間恢復僕射原名,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李適之於天寶元年任左相,天寶五年罷相,由此可以推斷李適之的〝左相〞應該指侍中,唐代為門下省(左省)長官。

十二月(先天元年),庚寅,赦天下,改元(改元開元)。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門下省長官於唐初襲隋制稱〝納言〞,後複稱侍中(正三品,唐代宗時升正二品)。唐高宗曾改左相,武則天又改為納言,玄宗開元元年改稱〝黃門監〞,開元五年複稱〝侍中〞,天寶年間侍中複稱〝左相〞。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來幾個?

——李適之《罷相作》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尚書左右丞相(尚書左右僕射),不是尚書左丞與尚書右丞。〝尚書左丞〞屬正四品上階,〝尚書右丞〞屬正四品下階,狀元詩佛王維的最終官職就是尚書右丞。唐代以左為尊,所以尚書左丞(正四品上階)高於尚書右丞。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置尚書,設丞四人,東漢光武帝減兩人,始分尚書左右丞。尚書左丞佐尚書令,總領綱紀;尚書右丞佐尚書左右僕射,掌錢穀等事。

尚書左右丞在武則天時期改為文昌左右丞,長安三年(703年),李嶠曾以文昌左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拜相,不久遷納言(侍中)。704年李嶠改任內史(中書令),後又任成均祭酒(國子祭酒),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李適之,是李世民的曾孫,廢太子李承乾的孫子。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相,兼任兵部尚書,授上柱國、光祿大夫,封渭源縣開國公,罷相之後,改授太子少保(雖然是從二品職官,但是個虛職)。746年七月,李林甫彈劾李適之與韋堅結黨營私,被貶宜春太守。關於李適之的結局,《資治通鑑》的記載〝李適之憂懼,仰藥自殺〞,《舊唐書·玄宗紀下》的記載〝到任,飲藥死〞。房綰為他寫的墓誌銘,稱〝寢疾薨於官舍〞,可能是因為他與房綰為故交,所以避諱,還有如果房琯如實記載,定會得罪當權者。

〝唐故光祿大夫行宜春郡太守渭源縣開國公李府君墓誌銘並序〞,房綰(撰寫墓誌銘時為扶風郡太守)撰寫的墓誌銘中,稱李適之〝公瑰姿偉度,山立時行,倜儻不群,廓落遺俗〞。

講完了李適之擔任的左相,我們來看一下,張九齡墓誌銘,稱〝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撰寫墓誌銘的徐安貞是張九齡的同僚,他的官職是太中大夫守中書侍郎集賢院學士東海縣開國男。

《全唐文》記載〝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供奉,封曲江男。開元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督都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督都,諡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我們可以看到開元二十一年職官為中書侍郎的張九齡(開元十九年至開元二十一年,歷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加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行使宰相權力。張九齡拜相不久後,職官又遷中書令。天寶年間,改中書令為〝右相〞,張九齡卒於開元末,也就是說,玄宗將中書令改為〝右相〞時,張九齡已經不在人世。所以沒有人稱張九齡,為與李適之的〝左相〞相對的〝右相〞,只稱他為曾經擔任過的〝尚書右丞相〞。

十一月壬寅,侍中裴耀卿為尚書左丞相,中書令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並罷知政事。

——《舊唐書·玄宗紀上》

《罷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為尚書左右丞相制》,尚書左右丞相(唐初的尚書左右僕射),如不加〝同平章事〞等字樣,便不能參與議政,不能行使宰相權力(本系列04篇詳述)。唐高祖時李世民擔任尚書令,尚書右僕射裴寂加上〝知政事〞,才能宰相的論政權力。〝知政事〞相當於〝同平章事〞,罷〝知政事〞,就相當於張九齡的尚書右丞相不是宰相,只是領了一個尚書右丞相從二品的空銜。〝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書來〞,隨著開元年間最後一位賢相的殞歿,開元盛世的腳步離我們已經漸行漸遠。

《唐代官職勾趣與探微》系列02篇,李適之的左相和張九齡的尚書右丞相就講述到這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