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故事的下半場

小時候常常拿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來激勵自己,也有父母用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成績來安慰孩子。因為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經常只考一兩分,是靠後天的努力才成為天才的。

雖然故事初衷很好,但是實際愛因斯坦在慕尼黑讀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常常拿第一。

因為德國的評分制是6分制,1分是Sehr gut,最好,非常優秀。而5分以下就是不及格。他參加瑞士高考的時候 代數 幾何 物理 都是滿分。妥妥的理科學霸,人家不光是天才,還一直是天才。

那些故事的下半場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的偉大數學家華羅庚,說他成績很差,老師談心之後端正學習態度,笨鳥先飛,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的事情。

其實華羅庚當時確實比較調皮,上課也不太認真聽課,但是對於數學方面,他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這方面老師發現了他的天賦並進行了引導。所以笨鳥先飛是真的,前提是會飛的鳥,勵志故事還是要聽全,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訂立目標。


那些故事的下半場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我們發現,趙括確實犯了空談理論而不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錯誤,但是,戰國時期紙還沒發明啊?不是漢朝才有的蔡倫發明的嗎?一口老血噴出來。

最後放一張畫洗洗眼,假裝陶冶一下情操,畢竟在各路大師橫行的年代,看看古畫還是相對靠譜的。


那些故事的下半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