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最新提醒!人與人要保持多遠是最有效的抗疫情距離?

4月4日人民網,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邀請張文宏教授與在法華人華僑、留學生等進行了在線交流,回答海外同胞們關心的疫情發展、個人防護等熱點問題。張文宏表示,居家人群需克服心理恐懼,注意防範即可。此外,

保持社交距離是所有的抗疫措施裡面最有效的方法。

那社交距離到底是多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張文宏最新提醒!人與人要保持多遠是最有效的抗疫情距離?

美國人類學教授愛德華·霍爾博士將交往中的距離領域劃分為四種類型:親密距離、私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每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稱。

(1)親密距離:6英寸~18英寸之間(15釐米~44釐米)15釐米以內,是最親密區間,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息。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44釐米以內,在異性,只限於戀人、夫妻等之間,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只限於貼心朋友。

(2)私人距離:1.5英尺~4英尺之間(46釐米~122釐米)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一般表現為伸手可以握到對方的手,但又不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通常朋友間的交談多采用這個距離。

(3)社交距離: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這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而是體現出一種公事上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社交距離”的範圍規定比較靈活,近可相距兩三步,相當於兩張辦公桌的距離;遠可相距五六步或更遠些。通常用於與陌生人的交往。

雖然這個距離已經足夠遠,但是張文宏表示:“不戴口罩吵架天昏地暗的時候,1.5米的社交距離是不夠的,可能5米都不夠,需要6米。”

(4)公眾距離: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公共距離”一般指公共場合中演講者與臺下聽眾,教室裡老師對學生,舞臺上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這是約束感最弱的距離。值得注意的是,這四類距離在交往中往往會發生動態變化,即交往雙方間距離會發生縮短或拉開,這種變化本身也是一種“語言”,而且是社交中最應注意的“語言”。

我們應該學會從這種距離變化中窺見對方的心理變化,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向,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當然還有防疫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