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導語:如果說到戲劇,我們都不陌生,雖然戲劇的誕生較晚,但是其影響以及傳播卻非常的迅速。戲劇的誕生主要是伴隨著元雜劇的形成而形成的,在這之前沒有戲劇這種表演形式,但是雜劇這種適合於市井的藝術形勢,開始在民間快速流傳,尤其在元雜劇作曲家的創作下,產生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品例如《竇娥冤》《西廂記》《牆頭馬上》等。

而之後經歷了元明兩代。雜劇和傳奇可以說一直是經久不衰,尤其是明代興盛起來的傳奇,到來清初依舊有著大量的優秀作品,例如《長生殿》、《桃花扇》等。但是到來清代中期的時候,雜劇和傳奇開始衰落,繼而各地的地方戲開始興起,像京腔,秦腔、梆子腔等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繼而廣泛流傳。可以說這個時期是中國戲劇發展的重大變化時期,雜劇和傳奇開始衰落,地方戲劇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同時由於各地的戲劇的相互競爭,使得清代時期的戲劇發展非常迅速,最終在不斷的競爭與融合中形成今日的國粹——京劇。

而且在這一時期由於戲劇的快速發展,相應的也出現了很多的戲劇理論,這也完善了戲劇的創作,對後世戲劇創作影響極大,例如金聖嘆對《西廂記》的點評。

戲劇的劇變

清代是我國戲劇的發展的一個高峰,在這一時期戲劇完成了全新的轉型。首先是清初對原有的雜劇以及傳奇的繼承,清初時期雜劇以及傳奇依舊受到追捧,誕生了像《長生殿》、《桃花扇》這樣的優秀作品。這些可以說是對元明以來戲劇文學的一個較高成就的總結以及繼承。但是伴隨時代的發展,雜劇和傳奇開始衰落,人們不再喜愛這種形式的戲劇,同時文人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也隨之減少,因而無人觀看。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清代戲曲史

相反是各地的地方戲劇開始快速發展,例如陝西地區的秦腔、河北地區的梆子腔,這些由地方戲劇發展而來的戲劇對原有的演出、演唱方式進行了較大的變革,使得其更具活力。因此得以廣泛流傳,不僅僅是廣泛流傳與各地的鄉村,同時也開始迅速的湧進了北京、南京、杭州等大城市,這為之後各個戲劇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秦腔

到來清代中期,雜劇和傳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在康熙末年到乾坤時期,地方戲開始興起,但是這個時期的演出地點主要集中於地方,以鄉村為主。但是已經開始逐漸適應與大城市的演出方式,逐漸向大城市過度。而在這裡就離不開京劇的形成過程,在乾隆之前,崑曲一直一枝獨秀,力壓群雄,而且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在乾隆時期,秦腔藝人魏長生進京表演,便迅速搶佔了崑曲的市場,但是由於政府的干涉,最終魏長生離開了北京,也標誌著秦腔的落敗。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京劇

但是在乾隆五十五年的時候,"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進京表演,由於其不論是表演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受到了北京人民的喜愛,尤其是當時的權貴更加愛看,甚至連皇室也觀看了表演。因此這一次崑曲徹底落敗,在經歷了長久的鬥爭中,四大徽班在北京根基日益深厚。同時在不斷的鬥爭中,彼此之間也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京劇的前身——北京皮簧戲。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閒情偶寄》

而同時伴隨著戲劇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各種戲劇之間的相互競爭融合,隨之也誕生了相關的戲劇的理論。對戲劇的創作方式等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定,例如金聖嘆對《西廂記》的點評。同時還有李漁的《閒情偶寄》,這是中國古代戲曲理論集大成的著作;另外焦循的《花部農譚》,是我國研究早期地方戲劇的著作。這些都為清代中後期戲劇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及為後世研究戲劇發展提供了紮實的文獻基礎。

七月七日長生殿

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故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唐代的時候便已經流傳廣泛,誕生了很多有關於他們二人之的故事以及相關的作品。關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亂之後,便廣泛流傳,並且被寫進了《新唐書》與《舊唐書》之中,而且眾多野記雜談也有記載。而伴隨著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的問世,更是直接開啟了有關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因此在之後,有關於楊貴妃和唐明皇的相關作品,接連問世,小說、雜劇等,層出不窮。例如樂史的《楊太真外傳》,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白樸的《梧桐雨》、吳世美的《驚鴻記》等,這些都是較為有名的有關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作品。都對之後洪昇的《長生殿》創作有著重要影響。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唐明皇和楊貴妃體裁的戲曲

洪昇出生與沒落的官宦世家,曾從師於毛先舒等當時極為著名的學者,之後在國子監肄業參加科舉,但是洪昇的仕途一直不順利,直到四十五歲也沒有考中功名,做了二十多年的國子監太學生。在其間創作過不少的詩歌以及一系列的劇本,遺留下的詩集有《稗畦續集》、《嘯月樓集》等,但是留下的劇本則較少,只有《長生殿》和《四嬋娟》,一個為傳奇,一個為雜劇。而其中《長生殿》的影響最大,而且其創作的過程也最為漫長。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長生殿》

《長生殿》的誕生,前後共歷經了十多年,正是在這十多年的嘔心瀝血之中,才使得《長生殿》中唐明皇和楊貴妃故事與前代人所作大為不同,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城。而且《長生殿》在寫作過程中,多次更改增刪,終成其稿。初始創作上,洪昇命名為《沉香亭》,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引出李白的遭遇,進而藉此來抒發自己空有一身本領而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但是在第二次重新修改的時候又命名為《舞霓裳》,並且加上了肅宗率兵平叛安史之亂的事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關於國家興亡以及歷史變化無常的思考以及態度。最終在定稿是將名字改為《長生殿》,通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以及愛情在國家危亡之下的悲慘,表達了"情緣總歸虛幻"的人生愛情哲理,這是對古人的追思,也是對今人的規勸,也是對後人的勸誡。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唐明皇與楊貴妃

在洪昇創作的《長生殿》之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楊貴妃和唐明皇二人的愛情悲劇,他們二人的感情是珍貴的,也是令人羨慕的,但是因為愛情,而導致的國破家亡,國家動盪,也是顯而易見。在洪昇的眼裡,情緣終歸虛幻,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當下的一時幸福以及歡愉而已,最終卻一無所有,這也是洪昇對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讚歎以及惋惜之情。如果這二人他不是帝王,她不是貴妃,做個當壚賣酒的白頭鴛鴦才是最好的結局。

情緣終歸虛幻

其實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一直是被人稱頌的,如果拋開二人的身份地位,這樣的愛情也是不多見的,是令人羨慕的,二人情比金堅。哪怕站在他們的身份地位上來看,這樣的愛情依舊是難得的,身為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擁有著極大的權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卻在見到楊玉環後,從此便只愛她一人,這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數百位皇帝中,實不多見。但是,這場愛情的悲劇恰恰就出在了他們的地位上,如果說他們是普通的人,定然可以白頭偕老;然而,李隆基是皇帝,他所面對的不僅僅是楊貴妃一個人,還有這個天下,以及他的無數子民。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二人相會

如果說李隆基一開始就是一位無能的皇帝也就罷了,像李煜一樣,雖然亡國了,但是沒人在意他的功過,也不過一句原來是哪後唐後主李煜啊,更多人看到了他優秀的詞作和他與大小周後的愛情。但是李隆基不一樣,他接手的大唐,是從武則天手裡還回來的,一切都不是那麼天平,但是偏偏在他的治理下,名臣、名將眾多,國家安定,人民富足,後人甚至為他所建立的盛世起名為開元盛世。然而在遇到楊玉環之後,李隆基變了,他不在關注於朝廷的事物,放任自流,整日流連於與楊貴妃遊園耍樂;而且開始重用小人,例如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禍亂朝綱;政策的頒佈不再深思熟慮,甚至開始重用大量的胡人為官,甚至給予節度使這樣重要的職位。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楊玉環

這些都使得李隆基被人開始所懷疑,曾經那個開明,勵精圖治的皇帝,去哪裡了,而這一切懷疑的源頭便指向了與李隆基關係最為親密的人——楊玉環。大臣們認為這一切的原因都是楊玉環,但是在國家還風平浪靜的時候,大臣們還在隱忍。但是伴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叛軍一路高歌猛進,直逼長安的時候,大臣和將領們站了出來,將這一起戰爭的矛頭指向了楊貴妃,是她,引誘著英明的君王走向衰落;是她,造成了大唐的腥風血雨。

楊玉環與唐明皇故事的流轉以及《長生殿》的誕生

戲劇舞臺的形象

李隆基這個時候是無助的,悲痛的,因為這個時候沒人站在他這邊,站在他這邊,便是與天下讓他為敵,李隆基可以,其他人不可以。但是,愛情在權力與生存自己,落敗了,李隆基選擇了活下去,他妥協了,親眼看著楊玉環被埋入泥土之中,毫無聲息。正如當年,李隆基迎著楊玉環走進繁華的長安城一般;今日,李隆基親手將楊玉環埋葬在馬嵬坡下。權力的巔峰,依舊挽救不了自己的愛情,所謂情,終歸虛幻。

總結:戲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並不是很長,從正真的出現到發展成熟不過短短數百年的時間,雖然在之前已經肯有了戲曲的原始形態,例如祭祀,但是還是和戲劇有著根本差別。與西方戲劇發展的漫長階段不同,西方的戲劇自古希臘時期便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性的藝術,而且在之後的數千年裡一直未曾衰落,同時也誕生了眾多的戲劇大師,如埃斯庫羅斯、莎士比亞、易卜生等,影響深遠。

但是中國戲劇的發展不僅時間段,而且其形式也一直在變化,從雜劇到傳奇,再到清代戲劇,一直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直到到來清代,才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戲劇——京劇,並且在之後逐漸演變成為我國的國粹。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其他戲劇形式就衰落消失了,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沒有消失,還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得更加有活力、有生機,例如崑曲,河北梆子、秦腔等。這是值得驕傲的與自豪的。

《宋元戲曲考》

《長生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