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眾所周知,製造業水平幾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產業水平。製造業強則國家強。國際社會常說中國是世界工廠,連我們自己也承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但是我國的製造業整體究竟處於什麼水平呢?我們與其他大國相比又相差幾何呢?

本文將通過一個專業指標來分析我國的製造業發展水平,這個指標叫“製造強國發展指數”。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2018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在北京發佈

“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為規模發展指數、質量效益指數。結構優化指數和持續發展指數。其權重依次為0.1951、0.2931、0.2805、0.2313。不難發現,四個指標中,規模的權重最低。也就是說在衡量制造業強弱中,工業規模所佔的比重其實很低。而更加重要的是質量效益和持續發展性。看到這,不知你是否跟小編一樣覺得咱們肯定比較落後。彆著急,我們挨個指標分析。

研究人員基於世界銀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貿組織及主要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機構的數據,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中國、法國、韓國、印度、巴西9個國家的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持續性的甘總測評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結果:

1、 規模發展指數

該指數由製造業增加只、製造業出口佔全球出口總額比重決定。2017年的統計數據中,中國以54.97的分數位列第一,不愧製造業大國的稱號。緊隨其後的是美國、德國和日本。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2017年世界主要經濟體規模發展指數

2、質量效益指數

質量效益指數由質量指數、本國製造業擁有世界知名品牌數、製造業增加值率、製造業全員勞動率及銷售利潤率綜合決定。2017年的統計數據中,美國以55.6分位列第一,並且比第二名日本高出25分之多。而中國該項得分僅有14.52分,位列第八名,甚至比巴西還落後一名。可見我國製造業在質量效益上存在巨大不足。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2017年世界主要經濟體質量效益指數


3、結構優化指數

結構優化指數由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全球500強中本國製造業企業營收佔比、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製造業增加值比重、標誌性產業的產業集中度綜合決定。看2017年的統計數據中,美國、德國、日本分別位列前三甲,中國第四名。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2017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結構優化指數

4、持續發展指數

持續發展指數由單位制造業增加值的全球發明專利授權量、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單位制造業增加值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信息化發展指數(IDI指數)綜合決定。根據2017年的數據,美國依然位列第一名,緊隨其後的依次為日本、德國、韓國。中國僅排第七名,只比印度和巴西稍高一些。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2017年世界主要經濟體持續發展指數

綜合分析上述四大指數,基本可以知道我國製造業處於何種水平:我國在規模上具有絕對的優勢,但在質量效益、持續發展上嚴重不足。根據以上四大指數進行增量疊加,可以得到“綜合指數”,根據該綜合指數重新排名。顯然位於第一的是美國,研究人員也習慣稱之為第一方陣。位於第二方陣的是德國和日本,其中德國比日本還是強了不少,這也驗證了“德國工匠精神”的稱號。而我國憑據巨大的產業規模優勢,獲得了第四名的席位,但只處於第三方陣,在該方陣的還有韓國、法國和英國。而印度和巴西則位於第四方陣。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本圖來源於《2018中國製造強國發展報告》

有人可能會說這僅僅是2017年的數據,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情況。為此研究人員同時給出了2012年-2017年的“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的綜合指數數據,如下圖:

看數據說話,我國製造業究竟處於何種水平?

*本圖來源於《2018中國製造強國發展報告》

在該圖中,可以清晰第發現,美國在統計數據的五年中都位列第一,是實打實的製造強國。而第二方陣的日本和德國,則是德國在2013年開始超過日本。德國《工業4.0》的提出更是將其地位穩定在了第二名。

我國在統計數據的五年裡,一直位於第四名。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國與第三名的數據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小。相信《中國製造2025》的深入推進能進一步快速地縮小該差距,儘快步入製造業強國第二方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