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人幫忙,就是找“縫隙”和堵“縫隙”?沒錯!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在古代,臨近黃河岸畔的地方,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黃河水患,農民們在沿岸,築起了巍峨的長堤。

請人幫忙,就是找“縫隙”和堵“縫隙”?沒錯!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一天,有個老農偶然發現堤岸下,增了許多螞蟻窩。老農心想,這些螞蟻窩可能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啊!他正要去跟村長報告,路上正好遇見了他的兒子。老農的兒子聽後,不以為然說:如此堅固的長堤,難道還害怕幾隻小小螞蟻嗎?

於是,拉老農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裡的水猛漲起來,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開始滲透出來,繼而噴射,終於堤決,淹沒了沿岸的大片村莊和田野。

這就是“千里之提,潰於蟻穴”來歷的說法之一,成語說明了一個道理,小事決定成敗,有時候百分之一的錯誤會帶來百分之百的失敗。

正如鬼谷子所說,所謂“巇”[xī],就是“瑕罅”[xià],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隨時會由小變大。在剛剛出現裂痕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抵,將裂縫堵住,可以通過抵,將裂縫停止,以免繼續擴大,可以通過抵,使裂痕變小,可以通過抵,是裂縫逐漸消失,可以通過抵,而奪取器物,這就是抵巇的原理。

這樣的原理,不但適用於器物,而且適用於國與國之間關係的處理。

請人幫忙,就是找“縫隙”和堵“縫隙”?沒錯!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漢高祖劉邦

陳平設計除范增

在楚漢戰爭最激烈的時刻,漢王劉邦聽從陳平的計策,趁項羽伐齊之亂,率領50萬大軍,攻佔了項羽的巢穴彭城。

進駐彭城之後,劉邦耽於酒色,一味享樂,又自恃兵多,麻痺輕敵,放鬆戒備,軍心不齊。項羽聽從了,從彭城逃出來的,虞氏兄妹之哭訴後,立即命大將龍且和鍾離昧,帶20萬人馬平定各國。他自己則帶范增、項莊、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將,率3萬精兵回師彭城,殺得漢軍猝不及防。

聯盟解體,漢軍死傷20餘萬,劉邦帶著少數殘兵落荒逃到滎陽城,結果又被乘勝追擊的楚軍團團地圍在城內達一年之久。劉邦請求獻滎陽以求和,項羽又不允,面對這危機的形勢,劉邦情緒低落,沮喪地對陳平說:“天下紛紛擾擾,何時可得安寧?”

陳平見劉邦向自己問計,便胸有成竹地說:

“主公不必憂慮,眼下情勢正在發生變化。只要主公揚長避短,天下頃刻可定。"

劉邦欲問其詳,陳平道:

“項王主要依靠范增、鍾離昧、龍且和周殷幾個人。主公如能捨得幾萬兩黃金,可施反間計,使他們君臣相互猜疑。項羽本來就好猜忌信讒,必然引起內訌,互相殘殺。到那時,我軍乘機反攻,勢必破楚。”

劉邦信以為然,便給陳平4萬兩黃金,任其支配。

陳平於是就開始用這筆錢,積極在楚軍中施行他的反間計。他一面派使者入楚,致書項羽,一面又用重金收買一些楚軍將士,讓他們四處散佈流言蜚語,說范增、鍾離昧等大將為項王帶兵打仗,功勞很多,卻始終得不到項王分封土地給他們,也得不到侯主的爵號,他們心裡有怨氣,打算同漢軍聯合起來,去消滅項氏,瓜分項氏的土地而自立為王。

項羽見過漢王的求和書信,自然不肯答應。但對那些流言,卻疑心頓生,於是便派使者進城探聽虛實。

楚王使者進入滎陽城,陳平帶人列隊出迎,並把使者請進客廳擺下豐盛的酒席。

陳平假意作陪,股勤問道:

“範亞父派貴使前來有何見教?範老先生和鍾離昧將軍一切都好吧?他們有書信嗎?”

楚使者被問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說:

“我乃霸王親遣的使者,如何有範老先生和鍾離昧將軍的信札?”

陳平聽罷,故意皺起眉頭說:

“噢!原來你不是範老先生和鍾離昧將軍派來的……”

陳平說罷,白了楚使一眼,刷地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身大步走了出去。使者看著這一切,心裡十分納悶,正在發愣,進來一些侍從,七手八腳就把飯菜撤掉了。

一會兒,進來一個侍女給他換上一碗菜湯,一個饅頭。楚使者一見,十分惱火,心想,他們把范增、鍾離昧看得如此尊貴,而把項王視同草芥這其中必有奧秘,說不定范增、鍾離昧早就和他們串通一氣了!

楚使者受到羞辱,不勝其忿,一返回楚營,便把詳情一五十向項王稟報了。項王聽罷頓時大怒,自語道:“怪不得近日營中議論紛紛,說亞父和鍾離昧將軍私通漢王,心存異志,看來是無風不起浪呀!”

項羽起了疑心,對鍾離昧漸不信任,對范增也日益疏遠。范增是不主張與漢軍談判的,希望楚軍能一鼓作氣攻下滎陽,捉住劉邦。他越勸項羽進攻滎陽,項羽就越是懷疑他與劉邦串通一氣在耍什麼花招。范增非常氣憤請求退隱山林。項羽也不阻攔,竟然準其所請。

范增解甲歸田,在回老家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的路上,又氣又惱,背生癰疽,一病而死,終年75歲。

項羽聞知范增死訊,方知中了反間計,十分懊悔,但為時已晚。一個屢立奇功的唯一謀士,競被陳平略施小計便除掉了。

疑心生暗鬼,鬼使入歧路,項羽為人,性好疑忌,即為可攻克的“縫隙”,恰好被陳平利用。陳平巧施離間計,就促使其與范增之間的“縫隙”增大,最後導致他驅除了范增。這正符合抵城術所要求的:遇有“縫隙”,“時有可抵,則為之謀”。

請人幫忙,就是找“縫隙”和堵“縫隙”?沒錯!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請求幫助

請人幫忙,要找“縫隙”,也要堵“縫隙”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小事容易解決,不會考慮太多就找了人。今天要講的,主要涉及人生的一些大事,我們一般都會謹慎一些,這其中就有兩個關鍵的問題要解決。

  • 找誰幫忙比較合適

既然尋求別人幫忙,說明事情已經出現了“裂縫”,需要找人通過抵,來堵住“裂縫”。因此,請誰幫忙,就成了首要思考的問題。請的人“能量”太大,堵“裂縫”綽綽有餘,有些大材小用;請的人“能量”太小,堵“裂縫”無濟於事,不免小材大用。唯有剛剛好或者“能量”稍微超出一點點,才算最合適。

  • 什麼方式去跟幫忙的人說

通過第一步,將合適的人找到以後,就要面臨第二個問題。如果這個人是我們的親朋好友,那直接說就好,但往往只是我們認識的人,甚至是隻有一面之緣的人。那麼,這就是一個需要我們找到這個人的“縫隙”,併成功鑽進去的問題。我們常用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單槍匹馬

登門拜訪,直接說明來意,以尋得幫助。這種方法有成功的可能,但可能性不大。畢竟,與對方交往不深,相互之間不夠信任,可以用一萬種理由委婉地拒絕。

(二)託人引薦

經過他人引薦之後,再去拜訪,比第一種方式的成功率就要大很多,但失敗的可能性也不小。畢竟,我們並不能確定,找的引薦人與幫忙人的關係是否真好,即使好,也不知道引薦人把話說到什麼程度。

(三)託人引見

第三種方式,與第二種方式,僅一字之差,但區別很大。如果能夠親自帶著我們去找幫忙人的,就已經證明了引見人的重視程度,也間接告訴幫忙人,兩人關係不一般。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兩人的語言、表情及動作,看出引見人、幫忙人之間的關係,還有引見人、幫忙人對我們的態度。第三種方式,雖說也不一定會成事,但比前兩種方式的成功率要高很多。

各位條友,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你們會通過什麼方式解決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會在第一時間回覆。


請人幫忙,就是找“縫隙”和堵“縫隙”?沒錯!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伏羲

炎黃筆墨,每日必有筆墨,喜歡我就關注我:詩詞歌賦快意生活,與君共探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