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寒冬裡的四個“捫心自問”

第一問: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客戶身上?花了多少時間在瞭解自己的產品上?花了多少時間在提升產品服務上?

每個董事長,首先應該是自己公司的首席產品體驗官。產品好不好,客戶滿意不滿意?我們自己應該是最瞭解的。

但這種瞭解絕不能依靠你的喜好和直覺,你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跟客戶去溝通。


尤其產品銷量不好,市場上又有很多競爭的時候,你就特別需要更用心地體會產品。

現在,我花時間最多的就是研究產品。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我基本認為要造好產品,方法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做平臺,但是能做成像阿里、騰訊這樣大平臺的企業畢竟是少數。第二就是花更多的時間去琢磨怎麼做好產品。

但如果做產品,我必須要強調一點:我們一定要做精品,一定要千錘百煉,一定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第二問: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錢在研發上?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新的業態上?花了多少時間去感受新的趨勢和方向上?

我相信,現在大家都很重視移動互聯網。但我想問:我們的製造企業,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只是在淘寶上賣東西嗎?

馬雲已經把阿里這家互聯網企業做得這麼好,但他還是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研究線下商業、實體制造。

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取得了成績,就不學習了。永遠只有比別人學得更快,我們才能比別人走得更好、更遠。

現在客戶的需求變化非常快,我們也進入了一個科技研發能快速轉化為成果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技術的進步、產業的進步、市場邏輯的進步,逼著我們要不斷學習。

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視科技研發和創新。我們很多出問題的企業,雖然他們的公司已經很大,但總體感覺他們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還是同質化、低科技含量的產品,而且他們以前一直是靠低毛利來不斷擴大銷量。

但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很可能你生產出來的不是產品,直接就是庫存。所以,現在尤其要用科技創新來引領。


第三問: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組織升級和人才培養上?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引進高級人才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有沒有在90後、00後身上學到了什麼?

組織、人才,絕對是一家企業最核心的資產。因為所有的事都需要對的人去實現,而且根據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我們的組織需要不斷升級,企業的人才要不斷換倉。


我們一定要吸收具備高能級、更在狀態、更渴望成功的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團隊,但我們花了多少精力在團隊的升級上?

我舉個例子。復星的狼隊這個賽季從英冠踢到了英超。但我突然發覺,英冠雖然踢得好,但是到英超以後,卻碰到了很多的問題。為什麼?因為英超要求我們球員的素質和英冠是不一樣的。

現在中國經濟不管跟美國發生什麼,都是一個比較長期且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不管怎麼解決,中國經濟已經在參與全球競爭了,客觀上我們已經在踢“世界盃”了。這個時候,你的人才還是停留在原來的狀態,不出問題不是很奇怪嗎?


第四問:最後,我們還要捫心自問,我們願意不願意慢下來,去做點慢的事情?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速度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什麼都發展得很快。這讓我們已經習慣了快。比如我們看到馬雲用十幾年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巨無霸企業,大家都很想去複製他成功的路徑。

但全世界只有一個馬雲,誰都像他一樣,這個世界還了得?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該做什麼,你有沒有沉下心來做你該做的事?

我們很多企業,我對他們做事的風格有一種感覺,就是All in,就是“賭”。這個“賭”不是說去賭場,而是說做企業很有“賭”性。

之前的40年,因為整個市場在發展,一俊遮百醜,你很大概率賭成功了。但你千萬不能把經濟的大勢當作你自己的能力,如果市場不好了,會怎麼樣?All in一下會很爽,但之後呢?


我們要沉下心,做對的事情,做難的事情,做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

很多企業家感慨現在做企業越來越難了:朝令夕改的政策、各項成本支出不斷增加、外部激烈的競爭、內部管理艱難……中小企業利潤薄如紙,不知道哪天連發工資的錢都沒了!

可是,不知道老闆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的企業沒有利潤?


多數原因是缺乏整體效益化的財務管理思維!

沒有財務經營管理思維,就沒有企業經營好壞的標準;沒有財務經營管理思維,就不知道哪些產品到底是賺錢還是虧錢;沒有財務經營管理思維,也不知道員工努力有沒有成效結果;沒有財務經營管理思維,企業只會陷入低利潤、高成本的危險境地!

當經濟告別粗放高增長的時代,一味地靠拉動規模與銷量或增加投入並不能帶來相應的經營效益,企業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整體化效益管理體系!


經濟寒冬裡的四個“捫心自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