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於安防行業的三大擔憂

當前關於安防行業的三大擔憂

目前市場對大華股份和海康威視代表的安防行業比較擔憂的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是宏觀經濟下滑,公司toG端業務在收入和現金流端的壓力可能會比較大;

第二是貿易戰以及美國的技術封鎖會不會導致在需求端和供給端對國內安防巨頭產生重大的影響;

第三是華為強勢進入安防行業對未來格局到底有多大的衝擊,對安防兩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先說第一個擔憂,需求端的問題。我個人覺得g端的需求可能比較難以預測,地方政府缺錢可能會壓縮安防等方面的開支,但是也有可能明年國家為了對沖經濟下滑,加大基建領域的支出,進而拉動g端安防的需求。

但是這個是短期變量,因為g端的週期性變化並不影響安防行業的長期發展,而市場其實更加關注B端的發展空間,也就是所謂的產業互聯網——萬物互聯,AI賦能各個行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

華為正是看上了安防行業的廣闊空間,因此才強勢進入,因此第一個擔憂和第三個擔憂某種意義上是矛盾的。華為目前認為安防行業正類似於從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變的檔口,目前智能攝像頭滲透率可能5%左右,未來空間十分廣闊。

而且視頻數據將是5G時代重要的承載流量,華為作為提供通信通路的公司,正像當時進入手機行業(通信的終端)一樣,這麼大的數據流量怎麼可能放過,所以華為一定會進入。

今年華為在前不久深圳安博會上,再次表達了這一雄心。

如果說,當前安防行業類似於手機從功能機轉向智能機,那麼安防行業的天花板或空間是完全不用擔憂的。目前市場比較糾結的是誰能在這個萬億市場當中佔得先機,獲得更多的市場蛋糕。

是海康大華,還是華為阿里,亦或者是商湯、曠世等獨角獸?

第二個擔憂,就是貿易戰和美國技術封鎖。作為貿易戰的一張牌,老美對我們的高端產業進行技術封鎖,確實是如果完全100%封鎖,影響還是很大的,但是目前國內芯片能滿足70%以上的用途,而且沒有馬上停止對我們的供應,替代性的操作還有一定的緩衝時間,而且是有可能的。

公司自己也說了技術封鎖和貿易戰的影響應該在明年上半年反應的比較清楚了,如果到那個時候公司還沒有啥問題,那麼技術封鎖對公司的影響也就這樣了。

就好比華為,如果兩年之內沒有死掉,那麼光憑貿易戰是搞不死華為的。

同時,我認為美國供應商也會利用別的方式進行規避,畢竟安防兩強的收入規模100多億美金,老外還是要做生意的,因此我認為這個擔憂更多還是情緒方面的。

目前美國對兩強的技術禁止還沒有延申到需求端的限制,而華為則是赤裸裸地不讓購買了,所以這個對海外親美的國家市場開拓方面有影響,尤其是政府採購方面。這也意味著對於兩強而言,拓展B端的市場更加迫切了。

第三個擔憂,可能也是市場分歧最大的地方,幾乎每次去海康和大華調研都有機構投資者問這個問題,但我認為公司的回答和機構投資者的理解可能都不太準確。

我們把這個問題分解一下:

一是華為會不會把安防徹底顛覆,幹掉海康大華,這種可能性可能微乎其微,因為華為提供了國內安防70%的芯片,幹掉自己的下游也相當於斷了自己的財路,華為自己明確說了不搞閉環,不會幹掉其他公司,讓自己從終端,芯片,服務器,雲全部吃完,這可能是個上萬億的市場,一個公司不可能全部吃掉。

二是華為會不會迅速佔領較大的市場化份額,來壓縮海康大華的體量,我認為可能性極小,除非用傳統的價格戰模式,但是b端市場和C端標準化市場不同,價格戰也未必完全有效,而且也不是華為的風格。

三是華為這次搞了個算法商城,會不會將來小公司跟華為合作,直接砸了海康大華的飯碗,我覺得這個類似於平臺+集成商模式,在短時間內,華為不可能發展如此多的,以及有關係的強勢經銷商。其實為什麼兩強要搞解決方案,因為大部分渠道經銷商並不具備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那麼是不是和華為合作,就很快能具備這樣的能力比較令人值得懷疑,光有標準的幾套算法其實很難解決許多實際場景應用,最終還是要有很多的工程師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華為目前的技術總集成模式是否能真正解決安防行業的碎片化問題,需要進一步觀察,這個設想確實有點顛覆性,但具體到落地怎麼樣,還需拭目以待。

最近看到過一個新聞,講新西蘭的一家專注於奶牛養殖的智能化公司,利用先進的算法,監控母牛每天飲用了多少水,吃了多少飼料,日常活動異常情況,有無可能出現疾病,以及出奶率,這些垂直行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奶牛的生產效率。這家小公司主要是算法和解決方案的能力比較強。

所以總體上覺得視頻行業很難出現一家贏者通吃的局面,華為的角色可能還是做系統和生態,後端的雲以及智能化才是他的特長,AI的具體落地不具有規模經濟,不適合他。

綜上,安防兩強目前最需要擔憂的可能還是第三項,這個對長期的估值影響較大,華為提出的軟件定義攝像頭,算法商場的新提法,可能對當前傳統的安防企業可能有衝擊,但是到底是相互替代的關係,還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也非常值得進一步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